成語《鉏麑觸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鉏麑觸槐:chú ní chù huái
詞源:《左傳·宣公二年》: “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 盛服將朝, 尚早,坐而假寐。麝退, 嘆而言曰:“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 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詞由: 晉靈公真可謂是無道昏君,例如炊事人員把熊掌煮得爛了, 可他說沒有熟, 就把炊事員殺了, 放在畚箕里, 叫婦人拿著經過朝廷。趙盾、士季看到這個情形, 都很憂慮, 于是就進諫。晉靈公嘴上說知改了, 可心里恨死了趙盾, 于是就派一個勇士叫鉏麑的, 去偷偷把趙盾殺掉。一大早, 鉏麑來到趙盾家里,看到趙盾的臥室門已開在那里,穿好了上朝的服裝,因為天色還早,還沒有到上朝的時候, 就坐在那里打盹,鉏麑看到趙盾對君主很忠誠,不忍行刺; 但又不能違背君命。就頭觸槐樹而死了。
詞義: 鉏麑不愿對趙盾行刺, 所以就頭觸槐樹而死。鉏麑: 春秋時晉國有名的力士。比喻情愿自己受死而不做不正義的事。
書證: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折:“我為甚的做鉏麑觸槐,棄舍了這土木形骸?”
上一篇:成語《金友玉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鐘鳴漏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