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舉棋不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舉棋不定:jǔ qí bù dìng
詞源:“《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奕者舉棋不定, 不勝其耦。”
詞由:公元559年, 衛獻公因驕橫粗暴被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用軍事政變的手段推翻下臺, 他只得帶著母親和弟弟等一幫人逃到齊國, 過著流亡生活。驅逐了衛獻公后, 孫文子和寧惠子把持著衛國的朝政,并新立了傀儡——公孫剽。當寧惠子病死前, 他后悔驅逐衛獻公的行動, 對其子說:“諸侯史冊上都記載著‘孫林父、寧殖出其君’真是終身的大辱。你把獻公接回來, 才洗掉這個恥辱。”其子答應辦到這件事……衛獻公在晉景公的幫助下,得到夷儀這塊地方, 于是便派子鮮與寧悼子 (寧惠子之子) 聯系, 開展了復國活動。子鮮許諾了寧悼子的條件: 獻公復國后, 只管宗廟、祭祀等事, 國政全由寧氏處理。此事引起不少大夫的反對。大夫大叔儀勸告寧氏說: “做事應該前后一貫, 你們寧家一會兒參與驅逐國君, 一會兒又要把國君接回來, 比擺弄棋子都不如。棋手舉棋不定就要失敗, 你們這樣輕率地對待國君的廢主, 一定免不掉滅族之禍!”可是寧悼子一心要獨攬大權, 以 ‘先父遺命’ 為借口, 不聽勸告。他滅了孫氏, 殺掉新國君公孫剽, 迎回了獻公。結果衛獻公借大夫公孫免馀的手除掉了寧悼子, 消滅了寧氏勢力。
詞義: 著棋下子猶豫不決, 拿不定主意。比喻遇事沒有決斷。
書證: 唐·劉肅 《大唐新語·卷十二·酷忍》: “ (太子) 承乾既廢,立高宗為太子, 又欲立(吳王)恪。長孫無忌諫日:‘晉王仁厚, 宋文之良主也。且舉棋不定, 前哲所戒。儲位至重, 豈宜數易?’”
上一篇:成語《舉案齊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舉足輕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