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如嚼雞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如嚼雞肋:rú jiáo jī lèi
詞源:《三國志·魏志·武帝記》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詞由:東漢末年,曹操出兵漢中,企圖進攻劉備。誰知劉備據險防守,曹操既不能進,又不便守,想撤退,又怕丟面子。正在猶豫,恰巧廚子送進一盤燉雞來,他就一邊吃,一邊繼續盤算。這時,部將夏侯惇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便隨口說了兩個字:“雞肋”。部下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但主簿楊修卻馬上去打點行裝了。別人見了感到奇怪,便問他為什么,楊修說:“雞肋這種東西,丟掉可惜,吃起來又沒味道。大王把漢中比作雞肋,可見他覺得留在這里沒多大意思,要撤兵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師還朝。
詞義:象吃雞的肋骨一樣。雞肋:雞的肋骨。比喻無多大意味但又不忍丟棄。也可簡作“雞肋”。
書證:宋·楊萬里《曉過皂口嶺》詩:“半世功名一雞肋,平生道路九羊腸。”
上一篇:成語《天壤王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如鳥獸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