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捉襟見肘》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捉襟見肘:zhuō jīn jiàn zhǒu
詞源:《莊子·讓王》 :“曾子居衛,……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詞由:春秋末期,魯國有個孔子的學生叫曾參的,很注意德行修養,曾以“吾日三省吾身”來要求自己。他后來常住在衛國。在有一段時間里,曾參的生活十分窮困,十年里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他穿的常常是一件絮著麻團、破得連面子也不全了的袍子;有時候正一正戴著的帽子,就會把帽子上的纓繩拉斷;稍一提起衣襟,就會露出胳膊肘子;往上一拉鞋子,就會把鞋幫子扯破,露出后跟。即使生活這么艱苦,但曾參生活得很樂觀,照樣苦讀詩書,有時還唱歌呢。
詞義:拉一下衣襟就顯露了臂肘。襟:衣服胸前的部分。肘:上臂與下臂相接的關節的外部。形容衣服破爛,生活窮困。亦比喻困難多,顧此失彼應付不過來。亦作“捉襟肘見。”
書證:唐·李商隱《上尚書范陽公啟》:“捉襟見肘,免類于前哲;制裳裹踵,無取于昔人。”韜奮《萍蹤寄語三集》:“在另一邊,便繪一個衣衫襤褸的可憐女子,攜著一個捉襟見肘的可憐孩子,孤苦伶仃地在風雨中發抖。”老舍《話劇的語言》:“創作的樂趣至少有兩個:一個是資料豐富,左右逢源,便于選擇與調遣,長袖善舞,不會捉襟見肘。一個是文字考究,行云流水,心曠神怡。”
上一篇:成語《挾天子以令諸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掎角之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