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chéng mén shī huǒ , yāng jí chí yú
詞源:《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六引《風俗通》:“由說池仲魚,人姓字也,居宋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又云:宋城門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喻惡之滋,并傷良謹也。”
詞由:有一個人叫池仲魚,居住在宋國都城城門旁邊。有一天,城門失火了,火勢蔓延到了池仲魚家,池仲魚因而就被燒死了。又有一次,宋國都城的城門失火了,大家都來救火。怎么救的呢?就用城邊河里的水來救。你一桶,他一擔,河里的水挑完了,河里的魚全都因為沒有水而死掉。
詞義:城門失了火,使城邊河里的魚遭到禍害。殃:遭殃,受到禍害。比喻無辜受累遭害。
書證:北齊·杜弼《為東魏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橫使漢江士子、荊揚人物,死士矢石之下,支折露霧之中。”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九回:“你們這件事鬧翻了,他們窮了,又是終年的鬧饑荒,連我養老的幾吊棺材本,只怕從此拉倒了,這才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呢!”
上一篇:成語《坐懷不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墨守成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