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反唇相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反唇相稽:fǎn chún xiāng jī
詞源: 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詞由: 賈誼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多年的實踐使他認識到, 諸侯王的權勢過大, 各種制度不夠嚴密, 加上外族的侵擾, 都危及到中央王朝的統治。因此, 他向文帝上疏, 談了商鞅變法實行口賦制度的利弊, 利在刺激了生產; 弊在背離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 對家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 造成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不和,引起婆媳、姑嫂關系緊張,常常為一些小的利害沖突而發生爭吵, 反過來責問, 諷刺對方。賈誼意在通過這件事, 勸說漢文帝要認真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詞義: 反過來責問對方。反唇: 回嘴, 頂嘴; 稽: 計較。亦作“反唇相譏。”
書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呂無病》:“語侵婦, 婦反唇相稽。”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三回:“他卻自以為本事大的了不得,便出言無狀起來。小人罵了他,他又反唇相稽,他的主人怒極了,把他攆走了。”華而實《漢衣冠》:“濟渡滿不買帳,反唇相譏:‘皇上信得過我,干您哪一條?’”
上一篇:成語《南轅北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司空見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