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先禮后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先禮后兵:xiān lǐ hòu bīng
詞源: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郭嘉諫曰:‘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兵攻城,城可破也。’操從其言,款留來使,候發回書。”
詞由: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徐州,徐州處于危害之中。北海太守孔融約請劉備共救徐州,劉備同意了,到了徐州商議退敵之策時,劉備提出先由他寫封信給曹操,勸其退兵。劉備在信中說:張闿殺了尊父曹嵩,不能怪罪陶恭祖,更不能用殺戮徐州的老百姓出氣。曹操看了書,大罵劉備。這時,郭嘉就對曹操說:“劉備是先禮后兵,你應當用好言回答他。等到劉備懈怠了,那時進兵,徐州就可攻下來了。”郭嘉是曹操的得力謀士, 因而曹操就聽從郭嘉的辦法了。
詞義:打仗時,先給對方說明道理,道理說不通再使用兵力攻打。禮:禮節, 禮貌。兵: 軍隊, 武力。比喻辦交涉時, 先采用禮貌的方式, 如果行不通, 再使用強硬的手段。
書證: 《四游記·觀音和好朝天》:今吾與汝去,當臨時觀變, 先禮后兵可也。”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我想,他們一定還有大兵在后, 先來試探我們……這叫做 ‘先禮后兵’。”老舍《龍須溝》第二幕:“先禮后兵, 我給你送棺材本來了。……收下錢, 老實點, 別再跟我們為仇作對, 明白吧?”
上一篇:成語《先下手為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兔死狐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