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先下手為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先下手為強: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
詞源: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到來日我壁間暗藏甲士, 擒住關公, 便插翅也飛不過大江去, 我待要先下手為強。”
詞由: 這是說的三國時代吳、蜀斗爭中的一個小故事。孫權時刻不忘要收回荊州, 但荊州有關云長守著, 用武力顯然不行。孫權先采取文要的辦法, 假把諸葛瑾家小抓起來,想利用諸葛瑾和諸葛亮的手足之情要回荊州。這一著沒有成功,便又想了個計策:由魯肅出面請關云長赴會。關云長同意赴會,而且只用親隨十余人。東吳以為關云長中計了:呂蒙于庭后伏刀斧手五十人,準備在筵間殺掉關云長。想不到關云長大義凜然,佯醉挽住魯肅的手,東吳下手不得,關云長安然回到荊州。
詞義:先動手的便可占了優勢,強了對方一著。
書證: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不趁此時下手他,還到幾時?正是‘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子中道:‘這個說不得。從來說“先下手為強”。況且原該是我的。’”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二回:“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先下手為強。”
上一篇:成語《傍人門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先禮后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