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酒酣耳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酒酣耳熱:jiǔ hān ěr rè
詞源: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昔日游處, 行則連輿, 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每至觴酌流行, 絲竹并奏, 酒酣耳熱, 仰而賦詩。當此之時, 忽然不自知樂也。”
詞由: 公元218年, 曹丕寫了封信給吳質, 表達對舊日情誼的懷念。曹丕和吳質、徐干、應玚、劉楨、陳琳、阮瑀、王粲等人在少年時經常在一起歡宴賦詩, 游玩作樂。在其他六個人都死去的時候, 曹丕寫信給吳質敘舊, 表示懷念。曹丕在信中說: “當我們兩個人和他們幾個人在鄴都的時候, 一塊兒出去游玩, 居住在一塊, 出去時車輛相連, 休息時坐席相接, 一刻兒也沒有分離過。我們經常是在宴會上互相勸酒, 傳杯送盞, 彈奏著管弦樂器, 吃酒是吃得多么高興啊, 高興得仰起頭來歌唱作詩。當時是沉醉在歡樂之中, 而沒有體驗這就是歡樂, 可現在我極為傷心的是, 他們幾個已上了死人的名單了。
詞義: 酒喝得痛快的時候連耳朵都熱了起來。酣: 盡興, 暢快。形容喝酒喝得正高興,酒興正濃的時候。
書證:清·張潮《虞初新志·王翠翹傳》: “酒酣耳熱, 攘袂持杯。”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每常只‘自以永樂篡位之后,明朝就不成個天下!’ 每到酒酣耳熱,更要發這一種議論。”
上一篇:成語《通功易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采葑采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