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知所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
詞源:《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酉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詞由:三國時期,吳國有一個大臣叫諸葛恪,字元遜,年輕時便很有才名,受到孫權賞識,公元246年春,被拜為大將軍。公元251年冬,孫權在祭祀回來的路上突然中風,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拜諸葛恪為太子太傅。次年春,孫權病危,急召諸葛恪和中書令、太子少傅孫弘等人到病床前囑托后事。第二天,孫權病故以后,諸葛恪得知孫弘企圖謀害自己,便搶先下手,設計殺了孫弘,隨即為孫權發喪,并立孫權的小兒子孫亭為吳王。當時,孫亭只有十歲,對于父親的死和自己的繼位,又悲又喜,不知怎么辦才好。所有的事都聽從諸葛恪的安排。后來,諸葛恪給他的弟弟諸葛融寫信時說:“今年四月十六日,大行皇帝(孫權)逝世,……皇太子以丁酉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詞義:不知道該怎樣處理。措:安置,處理,多指對突然而來的事情無法應付。
書證:馮德英《迎春花》第十四章:“見江水山瞪著她,不知所措地說:‘怎么啦,什么事?’”林培堂《男子漢的氣度》:“床上的男人默默地聽著,無可奈何;床沿上的他也默默地聽著,不知所措。”(《中國微型小說選刊》86年第2期)
上一篇:成語《不得要領》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覺技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