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風馬牛不相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風馬牛不相及: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詞源:《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詞由:春秋時期,諸侯并起,弱肉強食,戰爭不斷。公元前六五六年春,齊桓公率領中原部分諸侯的聯合部隊侵略蔡國,把蔡國打敗了。接著,又前去攻打楚國。當時,齊國在黃河以北,楚國在長江以南,兩國相距很遠,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因此,楚成王派人對齊桓公說:你們住在北方,我們住在南方,兩地的距離很遠,即使馬和牛走失,也不會走到對方的境內,兩國從來沒有發生過邊境糾紛,想不到你帶兵來攻打我,這到底是為什么?
詞義: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風:放逸,走失;及:到。一說獸類雌雄相誘叫風,馬與牛不同類,不致相誘。后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書證: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望帝和杜鵑也風馬牛不相及。”魯迅《集外集拾遺·詩歌之敵》:“因為意在愛人,便和前輩老先生尤如風馬牛之不相及,倘因他們一搖頭而慌輟筆,使他們高興,那倒象撩撥老先生,反而失敬了。”
上一篇:成語《風雨飄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飛黃騰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