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自怨自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自怨自艾:zì yuàn zì yì
詞源:《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
詞由:孟子的學(xué)生萬章對一些歷史事件有懷疑,便去問孟子道:“有人說:‘到禹的時候,天下就不傳給圣人而傳給自己的兒子了,’這話可靠嗎?”孟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禹曾把天下推讓給了舜的兒子益,益在位七年,禹死了,益又讓位給了禹的兒子啟,自己便躲到箕山(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之北去了。當(dāng)時,人們信任啟,都說:“啟是我們君主的兒子呀!”接著,萬章又問:“聽說湯的賢相伊尹曾幫助湯統(tǒng)一了天下,是這樣的嗎?”孟子說:“是這樣的。伊尹幫助湯統(tǒng)一天下后,湯的孫子太甲繼承王位。他破壞了法度,伊尹便把他流放到相邑(今河南省)。三年之后,太甲悔過自新,自己怨恨所犯的錯誤,并決心自己改正。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來做天子。”
詞義: 怨恨自己所犯的錯誤, 并愿自己改正。怨: 怨恨。艾: 割草。比喻割斷既往改過自新。或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書證: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過遷漸漸自怨自艾, 懊悔不迭。” 魯迅《集外集·“音樂”》:“但倘有不知道自怨自艾的人, 想將這位先生‘送進瘋?cè)嗽骸ィ?我可要拚命反對, 盡力呼冤的。”
上一篇:成語《能說會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煢煢孓立,形影相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