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巧取豪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巧取豪奪:qiǎo qǔ háo duó
詞源:宋·蘇軾《次韻米芾二王書跋尾》:“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詞由:宋代襄陽有個書畫家叫米芾(fu),也稱米南宮,他有很高的臨摹本領。為了弄到名畫名帖,他常常采用欺騙手段。他在漣水的時候,借了一幅松牛圖來描摹后,將真品留下,拿摹本還給主人,三個月之后,物主才發現米芾還來的不是原本。米芾問物主:“你怎么認出不是原本呢?”物主說:“原本的牛眼睛里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沒有。”盡管如此,米芾的欺騙手段常常得逞。有一次,米芾在船上遇到了一個書畫愛好者蔡攸,他有王羲之的真筆字帖。米芾一見,就拿一幅好畫與蔡攸交換。蔡攸不肯,米芾急得直叫,還攀著船沿,以投河自盡來威脅別人。蔡攸為難了,只好把字帖換給了米芾。
詞義:用巧妙的手段去騙取,用蠻橫的手段去強奪。巧取:耍弄各種花招來騙取。豪奪:強占。
書證: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因為天位從裨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聞一多《關于儒、道、土匪》:“‘巧取豪奪’這成語,不正好用韓非的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來說明嗎?”
上一篇:成語《左右開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平地風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