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fán shì yù zé lì , bù yù zé fèi
詞源: 《禮記·中庸》:“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預則立, 不豫則廢。”
詞由: 從前魯國的哀公, 曉得孔子深明政治學, 故向孔子問為政的方法。哀公問道:“治理國家靠什么?實行方法怎樣?”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應靠九經。大凡九經的實行方法, 不外一個‘誠’字。凡事只要能做到誠實, 就一定會有實效。但誠實辦事, 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湊效的。凡事都須預先下功夫, 功到自然成。如果平日不預先下功夫,就難免不失敗。這就如同發言一樣,必須在沒有發言前就打好腹稿, 到發言時才不至于說漏了嘴。心里想做一件事, 必須事先做好準備, 然后著手去進行,才能不走或少走彎路。心里想實行一種主張, 必須事先好好研究, 然后努力推行, 才不至于后悔。總之, 說話、辦事、行政都必須預先潛心考慮, 才有成功的希望。”
詞義: 做任何事, 預先做好準備就能成功; 不預先做好準備就會失敗。預: 預先; 立: 成功; 廢: 失敗。
書證: 毛澤東《論持久戰》:“‘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 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上一篇:成語《沖口而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出將入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