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舉一廢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舉一廢百:jǔ yī fèi bǎi
詞源: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楊子取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 摩頂放踵, 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 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 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詞由: 孟子是繼孔子以后的一代儒家大師, 對于儒家以外的學說都視為異端。戰國時, 各種學說蜂起。其中就有墨子的兼愛主義, 楊子的為我主義, 子莫的執中主義。對這三個人的觀點、主張,孟子都是反對的。孟子說:“楊子專求自己的利益, 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事, 他都不做。墨子和楊子正好相反, 一天到晚, 他一身從頭頂到腳跟, 專門做有利天下的事。而子莫呢, 他就來一個執中, 既不太顧自己, 又不太為他人。這有點近乎人情。但也要權衡一下, 如果對什么事都來個執中, 實際上也就偏于一面。我所以厭惡這偏于一面,因為他害了正道,把偏于一面看成是正理, 恰恰是把許多正理舍棄掉。”
詞義: 抓住一個方面, 把許多方面都廢棄掉。形容行事的舉措不當。書證: 明·歸有光《上總制書》:“有憂國憂民之深念者, 恐不當若是之舉一而廢百也。”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 “其如舉一廢百, 當從者寡, 當違者眾。”
上一篇:成語《兩全其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舉直錯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