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共戴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共戴天:bù gòng dài tiān
詞源: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區區之心,愿斷三人頭,竿之藁街。然后羈留敵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寧能處小朝廷求活邪!”
詞由:公元一一三八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以宋高宗、秦檜為首的投降派,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了《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他說:“我身為樞密院編修官,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我衷心希望能斬下秦檜、王倫、孫近這三人的頭,并將他們的頭懸掛在高竿上示眾。然后拘留金國使者,責問他為什么對大宋這樣放涎無禮,再起兵伐金。這樣,全軍將士不戰而勇氣倍增。不這樣,我只有蹈東海而死罷了,怎能跟著受屈辱的小朝廷茍安偷生呢?”
詞義:不愿與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生活。戴: 頂著。形容彼此仇恨極深。
書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陶謙縱兵殺吾父, 此仇不共戴天! 吾今悉起大軍, 洗蕩徐州, 方雪吾恨!”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宋為富強占良人為妾,我父親和他涉了訟, 他買囑知縣,將我父親斷輸了, 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
上一篇:成語《不倫不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