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舟中敵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舟中敵國:zhōu zhōng dí guó
詞源:《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詞由:戰國時期,有位軍事家名叫吳起。有一次,他和魏國的國君武侯一起坐船順黃河水流而下,途中,武侯環顧了四周的優美景色后對吳起說:“美極了,我們的國家多么堅固啊!這些自然屏障,真是魏國的無價之寶!”吳起答道:“依我看,國家堅固與否, 在于國君的德行, 而不在于山河的險要。……過去, 殷紂王的國家, 左有孟門, 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即恒山),南有黃河,但紂王修政不德, 雖恃有天險, 仍被周武滅除了。由此看來, 德行比山河的險峻還重要。如果大王不修德行, 就是我們舟上這些人, 說不定都可能成為您的敵人。”武侯聽了大加贊賞。
詞義: 同在一條船中的人都成了對頭。敵國: 敵人、對頭。比喻如果不講德義, 親近的人也會叛離。
書證: 唐·陸贄《陸宣公集》十一《論關中事宜狀》:“是知立國之安危在勢, 任事之濟否在人, 勢茍安則異類同心也; 勢茍危則舟中敵國也。”
上一篇:成語《自相矛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草間求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