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知肉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知肉味:bù zhī ròu wèi
詞源: 《論語·述而》: “子在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詞由: 孔子在齊國的時候,有一天,他感到心情煩悶, 便到郊外散步。忽聽到一陣悅耳的音樂,隨風傳來。孔子循聲走去, 只見一個老人, 正在樹林邊演奏《韶》樂。那樂聲十分悠揚動聽, 將孔子心中的煩悶, 驅逐得一干二凈。孔子聽得如醉如癡,直到日落西山,才依依不舍地離去。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內, 孔子一直陶醉在這音樂聲中, 只覺得這個音樂好聽,不知道吃肉的滋味如何。他對學生說:“沒想到這音樂竟美到這種境界呢!”
詞義, 不知道肉的滋味。形容陶醉于美妙的樂曲, 到了食不知味的地步。后也用來形容生活艱苦。
書證: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余曰: ‘汝前言到京,不憂凍餒,今又欲南旋。何故?’復大哭曰:‘小人已三月不知肉味矣。’余大笑曰:‘汝欲跟京官,則“肉味”二字,先當置之高閣。’”魯迅《且介亭雜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但余姚的實例卻未免有點怕人,所以我們除食肉者聽了而不知肉味的‘韶樂’之外,還要不知水味者聽了而不想水喝的‘韶樂’。”
上一篇:成語《不求聞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稂不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