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錢可通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錢可通神:qián kě tōng shén
詞源:唐·張固《幽閑鼓吹》卷五十二:“唐張延賞判一大獄,召吏嚴緝。明旦見案上留小帖云:‘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張怒擲之。明旦復帖云:‘十萬貫。’遂止不問。子弟乘間偵之。張曰:‘錢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禍及,不得不止。’”
詞由:唐朝有個相國叫張延賞(即張固),有一次,朝廷叫他審理一件大案,他責令下屬嚴加審判。不料第二天早上看見他辦公桌上有人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道:“送錢三萬貫,乞求不要過問這樁案子。”張延賞發現后十分惱火,把紙條扯碎了丟在地上。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桌子上又發現了條子,上面寫著“十萬貫”。張延賞看了真的歇手不過問此案。他下屬偷偷了解他對這事件的反應,他明確地回答說:“錢出那么多,神仙都可以被賣通了!我怕要遭到禍患,不得不停辦這樁大案。”
詞義:有錢可以買通一切。比喻金錢的巨大魔力。
書證: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大小荊條,先決四十,再發有司,從公擬罪,錢可通神,法難縱你。”
上一篇:成語《金石為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鐵杵成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