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掀天揭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掀天揭地:xiān tiān jiē dì
詞源: 宋·辛敩《寇忠愍詩集·后序》:“萊公兩朝大臣, 勛業之盛, 掀天揭地。”
詞由: 寇準是北宋的名臣, 是一位有所作為的政治家。他通曉《春秋》三傳。宋太宗時, 成為太平興國進士, 任樞密院直學士。真宗時拜為宰相。公元1004年,契丹入侵, 來勢兇猛。王欽若等主張南遷, 避開遼軍的鋒芒, 但寇準力主抵抗, 促使真宗御駕親征。真宗委以寇準軍事重任, 寇準號令明肅, 迫使遼軍囂張的氣焰低了下去, 訂立了“澶淵之盟”。不久, 被王欽若排擠而罷去宰相之職。到天禧初年, 真宗又任寇準為宰相, 封為萊國公, 世稱“萊公”。辛敩在為寇準的詩集作后序的時候, 從他的政治方面來肯定他的歷史功勛, 認為他的功業使宋朝的江山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詞義: 能把天地翻轉。掀: 翻動;揭: 舉起。比喻社會的巨大變化,或功業極其偉大。亦作“掀天斡地”。
書證: 宋·馮時行《遺夔門故舊》:“蜀江迸出岷山來, 翻濤鼓浪成風雷, 掀天斡地五千里, 爭赴東海相喧豗?!?
上一篇:成語《揮汗成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擲果潘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