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成事不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成事不說:chéng shì bù shuō
詞源: 《論語·八佾》:“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 殷人以柏, 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詞由: 有一次, 魯哀公問宰我:“以前各代為什么用不同的樹木來祭社呢?”宰我回答說:“古時立社必種樹木, 夏朝用的是松樹, 殷朝用的是柏樹, 周朝用的是栗樹。周朝為什么用栗樹呢? 意思是要百姓見了栗樹, 心里要栗懼朝廷, 不要亂來。”孔子聽了宰我的回答, 就責備他,說他弄錯了周朝用栗樹的意思,說:“古人設立社壇, 祭祀土神,是報答他生養了萬物, 而你這樣說, 真是成功了的事不要再說, 就要成功的事也不必諫阻, 已經過去的事呢,就更不要去追咎于他了。”
詞義: 事情已經成功了, 就不要再解說了。說: 解說。后指事情已經過去, 就不必再說它了。邢昺注:“事已成不可復解說也。”
書證: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成事不說,既往不咎’。我們原是各治水酒餞行的,還說我們餞行正文罷。”
上一篇:成語《想望風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打退堂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