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苗而不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苗而不秀:miáo ér bù xiù
詞源:《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詞由:孔子見有的學生不大勤奮學習,稍稍有了一點進步就沾沾自喜,停步不前,心里很擔憂。有一次,孔子同學生交談,勉勵學生說:“顏回是個勤奮好學的人,他的學問功夫,總在不斷地進步,從沒見他有停止的時候。你們今后應該向顏回學習啊!”孔子說到這里,停了一會,又指著田里的莊稼說:“學習也同這種莊稼一樣。有的雖然苗長得很好,但不吐穗揚花,有的即使吐穗揚花了,卻沒有結出果實。求學者,就該持之以恒,只有始終勤奮的人才能取得豐碩成果啊!”
詞義:禾苗生長了,卻不秀穗。苗:禾苗;秀:吐穗開花。比喻虛有其表,華而不實。也比喻雖有好的資質,卻沒有什么成就。
書證: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元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镴槍頭。”郭沫若《玉簪花》:“如果把我們耕種在陰暗偏陬,那就染上官氣暮氣,苗而不秀。”
上一篇:成語《芒刺在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莫予毒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