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取長補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取長補短:qǔ cháng bǔ duǎn
詞源:《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詞由:戰國時代,滕國的滕文公做太子時,曾經訪問過許多國家。有一次,他去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了孟子。孟子給他講了人性本來是善良的道理,并勉勵要以堯舜之道來治理國家。滕文公從楚國回滕時,又在宋國見到了孟子。孟子怕滕文公還不明白上次說的意思,又給他講了周文王、周公的治國之道,并談論了滕國的治理問題。孟子說:“現在的滕國,如果用丈量土地的辦法,截去長的,彌補短處,將近有五十平方里的國土。只要推行仁政,是可以成為一個好國家的。”滕文公聽了, 一時不置可否,只是微微笑了笑。
詞義:吸取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不足。
書證:《呂氏春秋·孟夏紀》:“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外來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必須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有進步。”
上一篇:成語《反求諸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變生肘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