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舉枉措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舉枉措直:jǔ wǎng cuò zhí
詞源:《論語·為政》:“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詞由:魯哀公是春秋時魯國的國君,他當權時已是春秋末期,強權政治占了上風,誰勢力大誰就可以任意侵犯別的國家,誰就可隨便欺壓別人。處在這種時刻,怎么樣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好呢?他帶著這個問題向孔子請教。孔子針對當時政局變化多端的情況,抓住核心回答魯哀公:關鍵在于使用什么樣的人。孔子說:“起用正直的人,罷黜奸邪的人,老百姓就心悅誠服;如果顛倒過來,用的是奸邪小人,把正直的人丟在一邊不用,那政治必定混濁,社會必定騷亂,老百姓憂愁都來不及,又怎么會順服呢。”
詞義:起用奸邪小人而罷黜正直的人。措:同“錯”,廢棄、罷黜。刑昺疏:“舉邪枉之人用之,廢置諸正直之人。”
書證:《后漢書·逸民傳·梁鴻》:“競舉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唐·元稹《翰林承旨學士記》:“以君父之遇若如是,而猶舉枉措直可乎哉?”
上一篇:成語《為德不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久假不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