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近在眉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近在眉睫:jìn zài méi jié
詞源:《列子。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臟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詞由:春秋時代,陳國有個大夫有一次到魯國去,魯國的叔孫氏說:“我們魯國有個圣人呢!”陳大夫說:“我國也有個圣人呀!他叫亢倉子,能耳視而目聽。”魯侯聽說了,就用對待上卿的禮儀把亢倉子請來。魯侯向他請教怎么會有這個本領,亢倉子說:“我的身體是符合于我的心的,心呢又合于氣,氣又合于神,這中間還有一個媒介,那就是音。所以遠在天外,近在眼前,凡是和我有干系的,我都能知道。”
詞義:近在眼睫毛的地方。睫:眼睫毛。形容相距的地方很近。后多作“近在咫尺”。
書證:宋·蘇軾《杭州謝上表》:“凜然威光,近在咫尺。”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七回:“那馬明明近在咫尺,卻誤為喪失不見,就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之意。”
上一篇:成語《過猶不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