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臧否人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臧否人物:zāng pǐ rén wù
詞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詞由:晉代陳留尉氏人阮瑀的兒子阮籍,字嗣宗,他是個宏達不羈、不拘泥于禮節、不落舊俗的人。有一次,兗州的刺史王昶(chang)提出和阮籍相見的請求,他同意了,但見而寒暄以后,竟長時間坐在客廳,只聽客人談,自己守口如瓶,不講什么。因此,弄得王刺史摸不透他的心思。對于這樣的人物,當時不少士大夫認為值得學習,連晉文王司馬昭也稱贊阮籍處事謹慎,說他不任意評論別人的好壞。一天,晉文王特地出了道題問臣下,近世誰最謹慎。當群臣各推舉各的、莫衷一是時,晉文王強調說:至慎者,朕以為只有阮籍啊。
詞義:對人物的好與壞進行評論。臧,褒:贊揚。否:貶、非議。
書證: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二》:“金陵人胡恢博物強記,善篆隸,臧否人物,坐法失官十余年。”
上一篇:成語《腳踏實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自拔來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