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相忍為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相忍為國:xiāng rěn wèi guó
詞源:《左傳·昭公元年》:“曾夭謂曾阜曰:‘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魯以相忍為國也,忍其外不忍其內,焉用之?’”
詞由:魯國執政的季孫子出兵攻打莒國,占領了鄆這個地方。當時以晉楚為首正在虢地開會,要訂弭兵之盟,莒就在盟會上告發。楚對晉說:“把魯國派來開會的人殺掉吧。”魯國參加會的是叔孫豹。晉暗示叔孫豹要賄賂一下,就可免死。叔孫豹寧愿被殺也不愿這么做。這倒感化了晉國執政的趙武,認為這種人可貴難得,反向楚為叔孫豹說情。叔孫回到魯國,曾夭為季孫駕車去慰勞,叔孫不理睬。曾夭就對叔孫的家臣說:“我們知罪了。魯國的人都要為國而忍讓。叔孫也明白:自己和季孫是魯國的兩大支柱。不忍讓對魯國不利,”于是就出來接待了。
詞義: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忍讓。
書證: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我們除向國民黨提出抗議和善后條件外,仍然相忍為國。”
上一篇:成語《相如題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相時而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