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濟(jì)河焚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濟(jì)河焚舟:jì hé fén zhōu
詞源:《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jì)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jì),封殽尸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詞由:公元前627年,秦晉之間爆發(fā)了一次大的戰(zhàn)爭,歷史上稱為“殽之戰(zhàn)”,秦軍失敗得很慘,主帥孟明仍受到秦穆公的重用;過了一年秦興兵報仇,秦軍又吃了敗仗,秦穆公仍然重用孟明。到公元前624年,秦軍再次興兵攻打晉國,要報殽之戰(zhàn)的仇。這次來,下定了決心,一渡了河就把船燒掉,表示報不了仇就死而不還。秦軍攻占了王官、郊這兩個地方,晉軍不敢前來迎戰(zhàn)。秦軍從茅津這個地方渡河,把前年戰(zhàn)死在殽地的秦軍官兵的尸骨埋葬了,才回去。從此,秦國就在西戎這一帶稱霸了,那是因為秦穆公善用孟明的緣故。
詞義:渡了河就把船燒掉。濟(jì):渡;焚:燒。表示死戰(zhàn)到底,只有進(jìn)沒有退的決心。
書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庾曰:‘若文度來,我以偏師待之;康伯來,濟(jì)河焚舟。”
上一篇:成語《河清難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溫故知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