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道不拾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道不拾遺:dào bù shí yí
詞源: 《戰(zhàn)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 民不妄取。”
詞由: 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有個衛(wèi)鞅的,(后稱商鞅) 十分贊賞齊國宰相管仲, 解“盡改齊國之舊。”后來,衛(wèi)鞅當了秦國的宰相, 便竭力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他廢除了井田制, 推行了郡縣制; 他重視開墾荒地, 獎勵百姓耕種; 他訓練百姓打仗, 走富國強兵的道路。新法推行了十年,百姓富足了, 掉在地上的東西沒有人拾回家,荒山野地也沒有了盜賊;國家富強了, 連周朝的天子也更加尊重秦國了。
詞義: 路上遺留了東西, 沒有人拾走。遺:指丟失的物品。形容社會風氣的良好。也作“路不拾遺”。
書證:《史記·商君列傳》:“秦人皆趨會; 行之十年, 秦民大說 (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明·許仲琳《封神演義》 第十一回: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四方瞻仰, 稱為西方圣人。”
上一篇:成語《退思補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酒澆壘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