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觀過知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觀過知仁:guān guò zhī rén
詞源:《論語·里仁》:“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詞由:孔子有個學生犯了錯誤,其他學生便冷落那個學生,以為他是個不仁之徒。孔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一天上課時,孔子說:“人的行為有錯處,這是在所難免的。你們說對嗎?”學生齊聲答道:“老師之言甚是。”接著,孔子又說:“但是,人的錯處,不是沒有區別的。人有君子小人之別,錯也有君子小人之分。所以,只要把那個人的錯處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他到底是仁還是不仁了。”孔子這番話,使學生懂得了看待人的正確方法,不可因那人有過失,就拋棄他。詞義: 察看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能了解他的為人。過:過錯。仁: 同“人”。
書證: 《北齊書·郎基傳》:“觀過知仁,斯亦可矣。”明·李贄《初潭集·君臣七》”“基答曰: ‘觀過知仁, 斯亦可矣。’”
上一篇:成語《見利思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解衣推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