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忘年之交》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忘年之交:wàng nián zhī jiāo
詞源:《南史·何遜傳》:“遜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贊,因結忘年交。”
詞由:南朝時有個神童名叫何遜。何遜八歲時便能賦詩,二十歲就考中了秀才。當時的南鄉郡有個大學問家叫范云,讀了何遜的文章,極為贊賞,雖則何遜比范云年紀輕、輩份小,他倆因志同道合,結為知己。范云常對他所親近的人說:“通觀當今文人,為人質樸,氣度不同時俗,能明辨是非,做人符合古今準則的,唯有何遜這小伙子。”
詞義:雖年歲輩分不相當,但志同道合而結交為友。原作“忘年交”。
書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陳泰嘆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于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上一篇:成語《忍心害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憂深思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