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心煩意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心煩意亂:xīn fán yì luàn
詞源: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竭知盡忠,而蔽鄣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詞由:屈原忠心為國,多次向楚王進(jìn)諫;楚王不但聽不進(jìn)屈原的意見,反而把他逐出朝廷,流放到遠(yuǎn)地去。屈原受到流放的處罰,三年不能得見楚王,真可說是怨憤滿腹。為了楚國強(qiáng)大,不受鄰秦欺凌,真可算是獻(xiàn)出了全部的才智,表達(dá)了無限忠心。而現(xiàn)在遭到流放,心里很是煩悶,意念雜亂得很,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于是,他就去拜見太卜鄭詹尹,向太卜請教,請?zhí)穾退鉀Q心里的疑團(tuán)。
詞義:心里煩躁,思緒雜亂。意:心思,心里。形容因被不如意、不順心的事糾纏著而心情不好,情緒不正常。
書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袁紹回冀州,心煩意亂,不理政事。”
上一篇:成語《心慕手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忍心害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