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杏花》詠杏花詩鑒賞
羅隱
暖觸衣襟漠漠香,間梅遮柳不勝芳。
數枝艷拂文君酒,半里紅歌宋玉墻。
盡日無人凝悵望,有時經雨似凄涼。
舊山山下還如此,回首東風一斷腸。
羅隱的詠物詩寫得很有意味。如《雪》:“盡道豐年雪,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再如《蜂》:“不論平地與高山,無數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首詠杏花詩雖不同于《雪》、《蜂》那樣充滿憤激與不平的理性色彩,但也的確具有羅隱個性特征,別有韻致。
“暖觸衣襟漠漠香,間梅遮柳不勝芳”一句寫開放于梅、柳之間的杏花密布,香氣融融。漠漠,形容杏花繁多香氣馥郁。陸機《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紛漠漠。”“數枝艷拂文君酒,半里紅歌宋玉墻”則是對杏花具體而細微的刻劃。文君即指西漢卓文君當壚。說數枝杏花拂及文君酒,顯然是暗示杏花之艷麗美好有如文君。宋玉墻,指戰國時文學家宋玉,隔墻鄰女窺視而不亂的故事,同樣也是說杏花艷麗、有如多情的東鄰女窺墻而出。運用典故的妙處就在于增大詞語的包容量,借典故本身豐富內函觸發讀者聯想,從而收到言簡意賅的藝術效果。羅隱這里正是借文君、東鄰女這一人所周知的傳說故事來激發讀者對杏花的美好聯想。接著“盡日無人凝悵望,有時經雨似凄涼”一聯則一反前面渲染的春意融融、艷麗多姿的美好景象所形成的氛圍,轉向格調低沉凄楚的苦訴。無人凝悵望是指人的表達感情動作,這里喻指杏花,就是不知不覺、巧妙地轉入擬人手法。似文君凝悵望,含情脈脈以待遠人。“盡日”表明她的情感的深沉。望人不至,有時經雨,又好象佳人淚眼相望,一片凄涼神情。“似”字很有分寸感,與前面“凝”相映,刻劃了一個感情真摯,思親不見,惆悵落淚的佳人形象。結尾一句“舊山山下還如此,回首東風一斷腸”。同首聯“暖觸衣襟漠漠香,間梅遮柳不勝芳”相呼應,表達詩人對杏花如此艷美,而卻無人賞識的境遇一片同情之心。這是這首詩不同于其它詠花之作的獨特之處,它是羅隱一生懷才不遇悲憤心情的寄托。杏花之芬芳卻被梅遮柳蓋,有如文君、東鄰女之美卻盡日無人,只能悵望,乃至凄涼,這怎能不激起人的共鳴呢?他還有一首《野花》:“萬點紅芳血色殷,為無名字對空山。多因戲蝶尋香住,少有行人輟棹攀。若在侯門看不足,為生江岸見如閑。結根必竟輸桃李,長向春城紫陌間。”說得更直截了當,野花雖美,生得不是長安春城富貴之處,便無人問津。若在侯門里,便會被人欣賞不已了。同樣流露了不平之氣,具有鮮明的羅隱個性特征。他還有一首《杏花》詩則是從人生在世榮枯有異角度來抒發感慨:“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半開半落閑園里,何異榮枯世上人。”《全唐詩》在收錄那首詠杏花七言律詩時題目寫作桃花,僅在題下小注曰一作杏花。從這首七言絕句《杏花》的詩意看,羅隱對杏花(它雖不如梅花名氣大,但卻也艷美異常),抱有深切同情感。所以,那首七言律詩系詠杏花之作,更為切當。
這首詠杏花的七律是以花喻人手法,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給人以含蓄深沉之感,令人回味無窮。他的詠《金錢花》詩則是直接投向豪門的投槍“占得佳名澆樹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劚將。”從中不難看出羅隱憤世之情是多激烈。
上一篇:司空圖《杏花》詠杏花詩賞析
下一篇:溫憲《杏花》詠杏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