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從你的世界中走出來
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會憤怒是別人造成的,自己感覺到了欺辱、侵犯、委屈或傷害等,因此將所受的痛苦都歸咎于別人。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當一個人從未從自己的世界中走出來時,是不會明白造成憤怒的主因到底是什么的。
在一座村落中,有一個剛剛年滿十二歲的小男孩,他非常討厭自己的父親,因為父親對他實在太兇了。
在他成長的十二年里,父親每當看到他犯錯或受傷時,不但不安慰幫助他,反而還用刻薄的話指責他:“你怎么這么笨!太丟人了,你怎么總是做這樣愚蠢的事!”有時候只是因為他不小心跌倒,父親都會生氣地責罵他:“你這只豬,眼睛長著是當擺設的嗎?”
小男孩因此十分畏懼父親,并常常自言自語:“爸爸一點也不慈祥可敬,如果我將來有了自己的孩子,絕對不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他,更不會對他大吼大叫!”
某天,男孩帶著自己的妹妹出門玩耍,忽然看到妹妹從吊床上摔了下來,妹妹的頭撞在石頭上,血流如注,他當時氣瘋了!
小男孩不知道自己為何這么生氣,在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與父親做了同樣的事情時,就大聲責罵了起來:“你這個笨蛋!為什么會做這樣的蠢事?”罵完之后,他意識到,父親過去那樣對待自己,可能也是因為擔憂,而不是討厭。
“雖然他的方法不對,但我已經明白他為什么會發火了,我再也不怨恨他了!”
他停止了對妹妹的責罵,并認識到了自己從父親身上所承襲的不好習氣,于是決心改掉這個毛病,對自己說道:“她受傷了,如果我還責罵她,她在受傷的時候就會經受雙倍的痛苦,這是我過去經歷過的,不應該讓她再經歷一遍。”
過了不久,小男孩學會了控制脾氣,他對父親說:“或許您不了解那樣的責罵對我們造成了什么傷害,但我卻能夠體會妹妹的感覺,爸爸……我知道您很為我和妹妹擔憂,我們保證以后會好好聽您的教訓,您不要每次都對我們發火好嗎?”
從此,父親試著體會兒子和女兒的感受,終于漸漸改掉了以往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
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和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一個人的心境和視野會全然不同,這就是為什么面對相同的情況,有的人不會太生氣,而有的人卻那么容易生氣的緣故了。
深山里有座破舊的寺廟,生活著老師父、小和尚和他的三個師兄,每天,三個師兄們都默默地干活,起早貪黑,除了念經很少說話。小和尚卻不喜歡這種沉悶的生活,他總是想引起大家對他的注意,希望得到關注和贊賞。如果這天小和尚掃了地,他就會找到師兄們說他掃干凈了院子;如果這天小和尚挑了水,他就會對師兄們說他挑了滿滿兩缸的水;如果晚上小和尚念好了經,他就會對師兄們說他這次多念了兩遍經。
小和尚很想師兄們夸贊他幾句,然而師兄們的反應卻總是淡淡的。
這天,小和尚得到了一件新衣服,穿上之后很開心,就跑去對大師兄說:“大師兄你看呀,看我今天有什么不一樣?”大師兄正在掃落葉,沒有答理小和尚。小和尚覺得無趣,就跑上前拉著大師兄的手又問:“大師兄你看看嘛,看我今天有什么不一樣?”大師兄只好抬頭看了他一眼,回答說:“沒什么不同的啊。”
小和尚不高興地走開了,去找二師兄問了同樣的話,二師兄正在挑水也沒空答理他,被小和尚纏得沒辦法了,只好看了他一眼說:“沒什么不同的啊!”
小和尚聽后越發不高興了,生氣地走開,去找三師兄:“三師兄你看看我今天有什么不一樣?”三師兄正在專心念經,沒有答理小和尚,小和尚惱火地把他的經書拿走了,又問:“三師兄你看看我今天有什么不同嘛!”三師兄慢悠悠地抬頭看了看小和尚,搖了搖頭說:“沒什么不同的。”
小和尚氣得夠嗆,心里很不是滋味,三個師兄居然都沒有發現他今天穿了新的僧袍!
小和尚氣鼓鼓地跑去找師父,萬分委屈地說:“師父……師兄們都欺負我!”
師父笑著問他:“怎么了啊?”
小和尚撅著嘴巴說:“我今天穿了新僧袍,可是他們沒有一個人注意到!”
師父哈哈一笑,說:“你就為了這事生氣嗎?你的三個師兄都在專心致志地干他們該做的事情,又怎么會注意到你的新衣服呢?一個人不要只看得見自己,如果你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你就只能不斷地失望,不斷地憤怒。”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某個人感到了憤怒,或者成為了他們憤怒的對象時,不妨靜下心來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慮一下憤怒的合理性。你會發現,別人弄灑了你的牛奶,擅自使用了你的訂書釘,沒發現你換了新發型這些小事情,都不值得你為之一怒。
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要承載的困難和壓力,也都有自己要做的事,具有各自不同的立場和責任,如果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平共處豈不是成了一個笑話?也許他現在正在面對一件特別棘手的事情,他家里發生了意外,又或許他正在遭受失戀的痛苦……只要你能夠將對方看成一個會犯錯的普通人,一個和你一樣在努力生存的人,自然就能夠了解到緣由,不再憤怒。
啟示
如果不從自己的世界里走出來,我們的一切期望就都容易變成失望,畢竟地球不是繞著一個人而轉動的,世界也不是為了某一個人而存在的。
為什么不走出你的世界,和對方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呢?
要走出自己的世界并熄滅怒火,需要我們深入地了解對方為了什么而痛苦。當我們發現對方也面臨著與自己差不多的困境,了解到對方的不安時,就能知道該如何處理目前的憤怒和痛苦了:習慣性憤怒的人可能具有表達情緒的障礙,自責型憤怒的人或許自尊心受到過重創,破壞型憤怒的人或許特別害怕遭受挫敗和輕視。他們是需要接受幫助的對象,那個拯救他們的人為什么不能是你?
上一篇:五種基本情緒
下一篇:低下我們高貴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