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鉆研舞蹈的陳愛蓮
陳愛蓮是我國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她的舞蹈動作輕盈流暢,技巧性強,長于中國古典舞、民間舞等多種風格的舞蹈。
陳愛蓮出生在上海,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相繼去世,那時只有11歲的她和9歲的妹妹被送到上海郊區的兒童臨時收容站。由于收容站只有小學五年級,她應該繼續學習,于是就被轉送到上海一心孤兒院。
這里的學生很多都是有父母,一部分是孤兒。有些孩子對她這個真正的孤兒是看不起的。陳愛蓮又瘦又小,衣服破爛,頭上長著虱子,是孤兒院孩子們耍笑的對象。
上課時,一些孩子用紙團打陳愛蓮的腦袋,她也只能默默地憤怒,用狠狠的目光回敬,而不敢還嘴、還手。她的性格十分內向、倔強。她當時最大的歡樂,便是對著孤兒院走廊的玻璃門照看自己小小的身影,對著玻璃模仿著戲中人物的身段和上海剛解放時曾經學過的秧歌舞、腰鼓舞。自娛自樂地排解著內心的孤獨,躲避同學們的嘲弄。不知不覺中,培養起她喜愛舞蹈、以舞蹈為知心朋友的心理。
1952年,劇院招生組來到一心孤兒院,孤兒院的老師把有舞蹈才能的孩子向招生組作了介紹。他們一下子就看出,陳愛蓮身上有一種特殊的氣質,試試腰腿,條件很好,做做表演練習,令人滿意。這就是她一生中決定命運的一天,她被錄取了。
陳愛蓮和她的小伙伴們,自從被領進劇院之后,使開始了正規的學藝生活。她們的中國古典舞的啟蒙老師是我國著名的昆曲表演藝術家韓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馬祥鱗等,芭蕾舞的啟蒙老師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巴蘭諾掛和索科爾斯基。
這些孩子們是幸運的,剛入舞蹈之門,便得到這些藝術家的指點。使他們在舉步的階段,就在中外古典舞蹈的風格和韻律方面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不久,陳愛蓮就在這批孩子中顯露出她那獨特的舞蹈藝術氣質和藝術敏感性,使得老師和演員們對她也格外地注意起來。生活中的新內容所給她的歡樂,抹去了她臉上那淡淡的凄楚和憂郁的神情。那被掩蓋著的兒童天性又重現了,卻原來是一個大膽、熱情、淘氣的孩子。
不過,陳愛蓮的大膽、熱情不是表現在與同伴們的嬉笑打鬧之中,而是大膽的幻想、熱情的學習,帶著成人的求知精神。演員們說她是一個有心計的孩子。
陳愛蓮白天練功、晚上看演員排練,到劇場去看中外優秀舞蹈節目的演出。各種各樣的舞蹈在她頭腦中構成了一個奇妙的世界,這個世界似乎向她張開雙臂,熱情地在呼喚著她,小小的心靈中,已經埋下了宏圖大志但她不是空想,而是用勤學苦練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1954年,新中國第一所舞蹈學校成立了,陳愛蓮有幸成為舞校的第一批學員。她優越的身體條件經過嚴格的訓練,基本功進步很快。十三、四歲的孩子,已經懂得“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她課前裸后,抓緊時間“練私功”。
陳愛蓮是從孤兒院來的,無親無故,無牽無掛,學校就是她的家,教室就是她的朋友。她的星期日、節假日幾乎全是在教室中度過的。每周多練一天,一年就多練兩個月,不知不覺中,她比別人練的多,體會的多,成效也大的多。
五年之后,陳愛蓮以全五分的優異成績畢業了,畢業演出中,她扮演了舞劇《張羽與瓊蓮》的女主角,舞蹈界的同志們看后都議論著這個未來的舞蹈“明星。
她懷著美好的理想和強烈的自信心,帶著藝術創造的欲望,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演員生活。但是,學校沒有分配她到劇院去當演員,而是留校給在畢業班任教的李正一老師當助教。這似乎同她的理想相抵觸,但“有心計”的陳愛蓮把留校當助教看做是一次難得的深造機會,是校領導對她加倍的培養。
李正一老師對學生們講的動作要領、規格及動作中表現力的細膩要求,她都貪婪地吸收著、學習著,并在做示范動作時給以驗證。這樣,不但鞏固了她前五年的學習內容,而且還理解了五年前所沒有完全理解的東西。
陳愛蓮跟著李正一老師送走了四個畢業班,她自己也進一步深造了四年。前前后后十一年的嚴格訓練,她不僅練就了一身扎實過硬的基本功,還培養起自我嚴格要求的良好習慣。
直到今天,陳愛蓮已是一位著名舞蹈家了,對基本功的練習仍然勤懇不二,從不茍且應付。只要一扶把桿,開始練第一個動作,她仍象初學舞蹈時那樣,遵照教員的提示,一絲不茍地練著每一個動作。
通過幾十年的豐富的藝術實踐,陳愛蓮形成了自己的鮮明藝術特色,成為我國最有影響的舞蹈藝術大師,她曾多次做為中國藝術團的首席舞蹈家出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陳愛蓮所表演的舞蹈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輿論界極高的評價。認為她的舞蹈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藝術”、“天衣無縫、精彩絕倫”。就連她本人也被稱為“東方舞蹈女神”。
上一篇:別錯過旅途的風景
下一篇:勇敢地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