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的愛來引導孩子——蔣筑英教子“不比家”
蔣筑英是我國著名的光學專家,生前一直從事光學研究工作。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也很有方法。
蔣筑英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他特別愛他們,平時不管工作多忙,只要回家,就會給孩子們講故事。孩子們也都喜歡聽爸爸講故事,每次都被爸爸逗得哈哈大笑。
但是,蔣筑英家的房子很小,一家四口尚且湊合,可隔壁有一個公用的廚房,裝了十多個火爐,有5個火爐靠著他家的墻。夏天還算好過,屋里熱大不了出去待著,一到冬天,爐子滅了再重新生火時,煤煙直往屋里灌,一家人嗆得直咳嗽、淌眼淚。每當這時,蔣筑英只好把孩子們先領到外面,等煙散去了才進屋。
有一天晚上,女兒路平放學回來,又趕上滿屋是煙。女兒便抱怨道:“爸爸,我今天去一個同學家,人家的房子特別寬敞,燒的是煤氣,又干凈又暖和!哪像我們家,屋子小不說,還天天被煙嗆。虧您還是個干部呢,房子卻這么破!”
蔣筑英聽完女兒的抱怨,知道女兒長大了,有想法了,但對一些事情的認識還是不恰當,應該幫她提高認識。因此,他不但沒生氣,反而笑著對女兒說:“孩子,心寬不怕房屋窄,少年有志不比家啊!”接著,他就和女兒坐在外面,給女兒講起了安徒生的故事,并告訴女兒,安徒生小時候的生活特別貧困、艱難,但最終卻成了大作家。所以,一個人不能選擇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家境貧寒也不是壞事,可以激勵自己成就事業。
最后,蔣筑英對女兒說:“你年齡還小,不要動不動就跟別人比吃、比穿,更不要跟別人比誰的爸爸官大、誰家的住房寬敞,多把精力用在學習上,比家庭、比父母不算本事,自己學習出類拔萃,有真才實學,那才算真本事呢!”
聽了爸爸的話,女兒笑了起來,表示再也不跟別人比那些沒用的東西了。
<<<家教家風感悟
當孩子產生攀比心理后,蔣筑英沒有直接批評孩子,也沒有為孩子講什么大道理,而是用講名人故事的方式,理性地引導孩子規范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不比家”,而應比學習、比本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攀比心理,和別人比誰家房子大、誰家的車更高級、誰的爸爸官大、誰的媽媽漂亮、誰的衣服貴……有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比”下去了,回家就耍脾氣,指責爸爸媽媽沒本事,自己也想要更好的。而有些父母不僅不及時制止和引導孩子的這種行為,反而為了滿足孩子的虛榮心理,東挪西湊地借錢滿足孩子的要求,以為這樣才是真愛孩子,結果卻導致孩子的攀比心越來越重。想想實在可悲!
孩子有一些攀比心理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孩子攀比的都是一些外在物質的東西,卻不是內在的品質、道德等,這種攀比對孩子的成長顯然是不利的,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并巧妙引導孩子的攀比行為。
1.父母不要有愧疚心理,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有些父母因為自身經濟條件不好,一直對孩子懷有愧疚心理。一聽說孩子要這要那,自己馬上節衣縮食滿足孩子,生怕讓孩子丟臉,殊不知,這樣培養的孩子不僅不能理解父母的愛,反而變本加厲,無休止地一味索取。
要避免這種狀況,父母首先不要對孩子懷有愧疚心理,而應接受自己的現狀,然后引導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努力,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雖然孩子可能會有失落感,但只要父母放下攀比之心,耐心地安撫孩子的情緒,就可以為孩子樹立“只有努力,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觀念。
2.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所以當孩子與其他孩子比吃比穿比住時,父母不妨耐心地告訴孩子,他其實也有很多比別人優秀的地方,比如跑得很快、跳舞很棒、朗誦很動聽……理性地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與別人比成績、比內在,用獨特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價值。這樣的攀比,要比比吃比穿更有意義,也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規范孩子的道德言行。
3.告訴孩子:幸福需要靠自己創造
有個孩子,回家后委屈地告訴媽媽說:“媽媽,我們班今天有個同學穿了一雙外國的名牌鞋子,特別好看,我也想有一雙。”
這位媽媽聽完后的回答,不僅顯示了她的智慧和淡定,還給了孩子正確的引導和鼓舞。她先蹲下來,然后拉著孩子的手說:“媽媽知道你也喜歡那樣的鞋子,但你要知道,這些通過我們的努力以后都會有的。爸爸媽媽也在努力地去做,那么你也要跟我們一起努力哦!”
接著,媽媽摸著滿臉疑惑的孩子,笑著說:“放心吧寶貝,只要我們一起努力,這些就都會有的!”
我們要給這位媽媽的做法點個贊!她既沒有貶低別人,也沒有指責自己的孩子虛榮心強,反而將孩子的虛榮正確地引導為一種動力,鼓勵孩子去努力爭取,讓孩子明白:幸福是需要自己創造的,只要大家都努力,這些東西就都會擁有。
上一篇:牢記目標,才能真正把握命運
下一篇:真的有人“害怕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