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不想學習
——不喜歡,沒興趣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感興趣的事物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在學習中同樣也是如此。孩子缺乏學習興趣,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東張西望、小動作不斷、打擾其他同學,在家中學習更是容易被分散注意力,而對于孩子這樣的表現,我們要從根本上改善,還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班上的問題學生劉濤的父母從國外回來了,班主任老師將他們請到了學校,因為劉濤的問題實在太多了。上課不認真聽講、不遵守紀律,總是搗亂,而且成績一直在下滑,甚至都開始倒數了。
對于班主任老師說的這些問題,劉濤的媽媽說:“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出國了,把他丟給了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對于他關懷備至,讓他衣食無憂,我們每次問他學習的問題,他總說自己沒興趣?!?/p>
“是啊,孩子沒學習興趣,怎么可能會集中注意力學習呢?看來你們父母要和學校一起努力解決這一問題?!?/p>
案例中的學生劉濤之所以學習成績下降,是由于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和動機。
的確,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把握好大好的學習時光認真學習,面對孩子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不少父母粗暴地認為這是孩子貪玩和不聽話的表現,卻忽略了孩子可能真的是對學習沒興趣,并且,他們每天都要周而復始的學習,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變異”。一般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不認真上課,注意力不集,思維渙散,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動作,嚴重的還會干擾其他同學聽課。
第二,課下不愿意自主學習或者根本就不學習,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或者練習,也是草草了事或者根本就不予理睬。對考試、測驗無所謂,只勾幾道選擇題應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獲。
第三,逃學,這是厭學的最突出表現,也是最嚴重的表現。這些學生總是找理由曠課,然后,外出閑逛,玩游戲等。嚴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
畢竟,每個人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如果孩子沒有學習目的,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了。一般來說,孩子除了學習外,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作為家長的,如果能正視孩子的這些興趣并加以鼓勵,并利用這種興趣引導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那么,孩子就可能熱衷于學習了。
對此,教育心理學家建議我們這樣做:
1.挖掘孩子的興趣
可能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好像除了厭惡學習以外,他對什么都感興趣,其實,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曾經有一個調查:一方面50個孩子中只有4個沒有過對學習的厭煩情緒,另一方面孩子的興趣豐富多彩。
另外,還有一個調查問題是如果可以不按學校的課表上課,請孩子們自己給自己開一個課程表,而結果:
(1)第一節課是歐美音樂,第二節是電影,第三節是異國風情,第四節是英語。
(2)希望全天的物理、化學。
(3)希望第一節課是自學,第二節課是體育,第三節課是英語,第四節課是班會……
從這一調查中,可以發現,孩子們對于那些文化知識,似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厭煩情緒,為此,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從而引導其確定學習目的。在培養孩子的興趣中,要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品味,真正找到一種成就感,他可能就有興致了。
2.把孩子的興趣和學習聯系起來
比如,家長可以這樣問:“你為什么對電腦游戲這么感興趣呢?”
“因為我想當個游戲的開發人員啊?!?/p>
“真沒想到你有這樣大的抱負,但游戲開發不是一個很簡單的行業,一般人是進不了這個行業的。”
“那爸爸,您覺得怎樣才能進入這個行業呢?”
“只有進入高等學府去深造,掌握大量的科學知識,在前人技術的基礎上有所創造?!?/p>
當孩子聽完這些后,就會有一種想法:“我必須考上大學,然后在這個領域深造,才能進入這一行業。”這樣,孩子就會真正明白,他應該去好好學習了。
而在這一過程中,整個交談氛圍是很和諧的,也使得親子之間的感情在一點點升溫,孩子對父母既感激又崇拜。
3.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獨立進取的個性
孩子的學習目的與獨立進取的個性是密不可分的,個性是獨立進取還是被動退縮與動機水平關系密切。如果你的孩子生性懦弱且不思進取,缺乏上進心且抱負水平低,只能使學習處于被動狀態,甚至惡性循環,那么,也就很難樹立一個水平相當的學習目的。如果孩子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懂得積極進取,那么,家長在幫助其產生學習目的的同時,也會省心很多。
同時,當父母肯定了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產生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后,要經常給孩子敲個警鐘:“你要想成為游戲開發員的話,就不能這么浪費時間不學習哦!”在父母的督促下,孩子會逐漸養成堅持不懈的個性,在學習時,也會更有動力。
上一篇:成為更好的自己,才配得上更多的美好
下一篇:把知識分門別類,讓記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