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決口的高超
宋代慶歷8年(公元1048年)6月,我國華東一帶暴雨成災,黃河水位猛漲。十幾天后,翻滾著黃沙濁浪的黃河水終于沖垮了澶州(今河南濮陽)的一段河堤。
“大水來了!大水來了!”老百姓們驚恐萬分,可在那個時代,老百姓對水災能有什么辦法呢。決了堤的黃河水吼叫著一直向北沖去,淹沒了就要收割的莊稼,沖毀了村莊,直逼北宋的陪都北京(今河北的大名縣),嚴重威脅著陪都北京的安全。
宋王朝面對這局面非常著急,派了三司度支副使(管理財政的高級官員)郭申錫去治理,想了不少辦法,可決口怎么也堵不住。這時,有一位名叫高超的水工站了出來,出了個“三節(jié)下埽合龍法”的主意,竟成功地堵住了決口,使黃河水馴服地流回了故道。從此后,高超和他的治水之道也被后人傳為美談。
據(jù)《宋史》記載,慶歷8年6月的一次決口共約850米寬(決口為557步,一步合1.55米),堵塞工程非常艱巨,決口很久沒有堵上。原來堵口工程,先從兩頭同時筑堤,這時困難還不太大。隨著工程的進展,兩頭距離越近,水流越急,到最后,把兩頭連接起來,叫做“合龍門”,這是堵口工程成敗的關鍵,也是工程最困難的地方。當時“合龍門”是用“埽”來堵塞。
“埽”是一千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洪水做斗爭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堵河決口的器材,是用秸桿、土、石頭等卷成的大圓捆,直徑一般從一米到三四米不等,長度約100米。做法是把秫秸、樹枝、葦草等鋪很厚的一層,用碎石泥土做心,卷成一大捆,再用竹索緊緊地捆住。為了便于牽挽,打卷時,中間放若干比埽更長的心索,使兩頭都有牽繩。
郭申錫監(jiān)管的這次堵口,只知搬用老辦法,做成100米的長埽。但往往在“合龍門”的時候,由于水深流急,埽身太長,一放下去,便被洪水沖跑,連放幾次都不成功。洪水依舊奔流著,在場的人都心急如焚,郭申錫更是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手足無措。
就在這時候,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水利工人高超站了出來,他說:“埽身太長了,不容易把它壓到底,起不到斷流的作用,反而把繩索都拉斷了。如果把60步(約合100米)的埽分為三節(jié),每節(jié)長20步,彼此相互之間又用繩索連起來。先下第一節(jié),當?shù)谝还?jié)壓到底后,再下第二節(jié),然后再下第三節(jié),就能把‘龍口’鎖住。”高超提出的這種分段作業(yè)的方法,是很有科學根據(jù)的。因為高超從實際出發(fā),對各種方案進行分析、比較,才得出分段作業(yè)比一次作業(yè)優(yōu)越的結論。
高超的方案提出后,有人說:“20步的埽,不能一下斷水,分成三節(jié),耗費更多,如不能堵住決口怎么辦?”“高超很有信心地說:“第一節(jié)20步的埽下去后,水確實不會斷,但水勢已削弱一半,壓第二節(jié)埽就省力多了。兩節(jié)埽一下,水縱然沒有斷,也只不過是小漏罷了。下第三節(jié)埽時,就基本上等于平地施工了。這時候人力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到第三節(jié)埽處置好了之后,前兩節(jié)埽自然被濁泥淤塞,用不著多費人力了。”
高超提出的革新方案,道理講得透徹,具體做法也交待得很清楚,使在場的人連連點頭稱是,非常佩服。但是,郭申錫這個老古板就是聽不進去。他以為自己主管這一工作多年,又把持著水利大權,難道還不如一個普普通通的“水工”?這面子豈不是過不去嗎?他仍然死抱著已被實踐證明了不能用的老辦法,結果,不分節(jié)的長埽下水后又被急流沖斷流走。這時,龍門不但沒有合,反而越來越寬,水災直逼陪都,朝廷也發(fā)了怒,一下子把郭申錫的職務給撤了。
那時在陪都做留守官的賈昌朝,是一個思想比較開明,又很關心水利的人物。他聽了高超的建議以后,心里暗自思量:“此舉很有些道理,不妨試試。”他暗地派人到決口下游的地方去打撈被急流沖下來的長埽,回收了許多秸稈、竹索等材料。然后又組織了人馬,按高超設計的方案實施,果不其然巧合龍門,順利地堵住了決口,洪水被治住了。
上一篇:馮唐智救魏尚
下一篇:包公審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