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剛巧制勝
人的骨頭是硬的,需要柔軟的皮肉來包裝,這樣才不怕外界物體的踫撞;烏龜里面的肉是軟的,要有外殼來保護。
硬的物品,要用軟布、泡綿包裝,這樣才不怕損壞;精細柔美的物品,要用木盒、鐵篋來包裝。柔軟的水,必需要用硬的容器來盛裝;硬的鉆石黃金,需要用軟柔的棉絮來包裝,由此可以看出剛與柔并不沖突,而是相輔相成的。
馬皇后通常都會在朱元璋大發雷霆、揚言要殺大臣的時候,對他柔和勸諫,從而救了許多的大臣;波斯匿王在將要殺御廚的時候,也是末利夫人以柔和的方式救了御廚。
剛強的波斯匿王可以聽從柔和的末利夫人勸諫,威武殺人的朱洪武可以在馬皇后之前屈服,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們采用了“以柔克剛”的策略。
阿阇世王有一次執意要弒母,剛直的耆婆醫生拍桌斥曰:“歷史上從未有兒子殺害母親的案例,若王執意弒母,我只有去國一途。”耆婆的義正詞嚴,終于使得剛強的阿阇世王改變了主意。
曾有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成語,所講的就是以柔克剛的道理。俗語說:“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則性格剛烈,他們各有各自的特點,且各具利弊。
縱觀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常常那些性格剛烈的人很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為職者更需要做到以柔克剛。一塊巨石一旦落在一堆棉花上,就很容易會被棉花輕松地包裹在里面。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
大多數性情剛烈之人,其情緒極容易激動,情緒激動則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僅憑一股沖動去做或者不做某事,可以說是剛烈人的優點,但恰恰又是其致命的弱點。俗話說得好:“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處。”
一個人要做到以己之所長克己之所短,對待那些剛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就很容易使雙方一起失去應有的理智,從而頭腦發熱,做出不計后果的事,到最后兩敗俱傷,事情也必然會弄砸。
如果我們以柔和的態度去對待那些性情剛烈火暴之人,就必然會出現另一番局面:恰似細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細雨蒙蒙,雖然說不能快速地將火撲滅,卻能夠有效地控制住火勢,并一點點地將火撲滅。但若暴雨一陣,火雖然滅去,但會出現洪水泛濫之災,一浪剛平又起一浪,這樣往往得不償失。
“貴柔”是《道德經》的基本觀念之一。老子指出,最柔弱的東西里面蓄積著人們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使最堅強的東西無法抵擋。“柔弱”發揮出來的作用,在于“無為”。水是最柔的東西,但它卻能夠穿山透地。所以,老子經常以水來比喻柔能勝剛的道理。
“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現和作用,它實際上已不局限于與“剛強”相對立的狹義,而成為《道德經》概括一切從屬的、次要方面的哲學概念。
老子認為,“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們更深層次地去思考,就會發現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轉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爭”,而是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即柔弱可以戰勝剛強。這是深刻的辯證法智慧。他所說的“柔弱勝剛強”,其核心應該是“勝”字,這才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說: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是說,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作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這里談到若干對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問題,主要講了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轉化辯證關系,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例如,“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等都可以說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
“合”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與”,這四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老子寧可居于柔弱的一面。
在對人與物做了深入的觀察研究之后,他認識到,柔弱的東西里面蘊含著內斂,且往往富于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余地極大。
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剛強的東西,由于它的顯揚外露,往往會失去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于剛強的外表。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中說: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意思是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于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這里講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是謂微明”之術,講了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原理。
柔弱勝剛強。老子向來主張貴柔、處弱,他從直觀的認識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時,身體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堅硬了,草木初生之時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枯槁。這種直觀的、經驗的認識,可以說是老子處弱、貴柔思想的認識根源。
老子對社會與人生有著深刻的洞察,他認為世界上的東西,凡是屬于堅強者都是死的一類,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類。因此,老子認為,人生在世,不可逞強斗勝,而應柔順謙虛,有良好的處世修養。
老子的這種思想來自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和總結。這里,無論柔弱還是堅強,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因素在發揮作用。
這個結論還蘊含著堅強的東西已經失去了生機,柔弱的東西則充滿著生機。老子在這里所表達的思想是極富智慧的,他以自然和社會現象形象地向人們提出奉告,希望人們不要處處顯露突出,不要時時爭強好勝。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不少這樣的人,這種例子不勝枚舉。當然,這也符合老子一貫的思想主張。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意思是說,有道的圣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老子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
《道德經》第八章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思是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最善于選擇地方(居所),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老子的貴柔思想在后世得到廣泛運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宰相子產在治理國家上采用的正是以柔克剛的策略。子產為政剛柔并濟,以柔為上,善于以柔制剛。
鄭國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國力甚弱,要想在眾多的大國中求得生存的空間,那么對于增強國家的實力實在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子產提倡振興農業,興修農事;同時還對征稅做了重新的調整,從而確保有足夠的軍費供應和給養。
在新稅征收的開始階段,民眾怨聲四起,沸沸揚揚,甚至有人揚言要殺死子產,朝中也有很多朝臣站出來表示反對。然而子產卻絲毫不去理會,也從不做過多的解釋,只耐心等待事態的發展。
他說:“國家利益為重,必要時自然需得犧牲一點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我聽說做事應當有始有終,不能虎頭蛇尾。有善始而無善終,那樣到最后必然就會一事無成,因此,我決定一定要堅持把這件事做完。”
新稅仍然照常征收,而由于他還采取了振興農業的辦法,很快農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民眾由怨到贊,眾人便對他另眼相看。
子產在各個地區還遍設鄉校,鄉校言論自由,所以有一些對政治不滿的人常常把鄉校作為論壇談一些政治活動。此時有些人擔心長期這樣下去會影響到統治,所以就建議取締。
子產卻說:“這是根本沒有必要的,百姓民眾勞累一天,到鄉校中發發牢騷,論談政治實乃正常。我們完全可以把它作為參照,擇善而從,鑒證得失。若強行壓制,豈不如以土塞州,暫時可能還會堵住水流,可是又必然將招來更猛的洪水激流,沖決堤壩。到了那時,恐怕就無力回天了,還不如慢慢地加以疏導,引水入渠,分流而治,這樣才能更好。”眾人為他講的這些話深深地折服。子產正是采用了以柔克剛之法,才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企業管理方法的區別上,女性企業家比男性企業家更能突出一個“柔”字。
有這樣一個例子:
在電線廠,有一個職工剛從監獄出來,老婆孩子都棄他而去,家里只剩下兩個需要照顧的老人。為了能讓他正常地養家,女管理員劉淑華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輕松的職位,一個月能拿一千多元。
可是,令人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這個職工竟然三番五次地到廠里偷電纜賣。
“我連續教育了他幾次,他也保證了好幾次,然而這樣的事情還是仍然發生了,我托人把他從派出所保出來,讓他繼續工作,但是可能因為他覺得對不起我吧,第二天就不辭而別了。”
劉淑華為此表現得很大度,她是在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努力地經營著自己的事業。然而,這樣的做法卻為很多的男性管理者所不能理解。“當時很多人說我管理不善,但我總覺得他也不容易。”
女人就是這樣的情感化,在經營管理自己企業的時候,的確與男性大不相同,她們在當中考慮得更多的是人性和人情。而男性管理者給人最深的印象則是“鐵面無私”。
國內有關專家在企業管理方面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男女性別的管理劃分為兩大傾向性,即工作的導向性與人際關系的導向性。
男性偏重于工作導向性,女性則偏重于后者。然而形成這兩大傾向性的原因就是,男性多喜歡自主、獨立、競爭,獨立的判斷。而女性更注意人際間的關系與交流,相互依存,合作成事。
這些區別具體地表現在一個企業中,就是女企業家在企業中比男企業家更善于溝通和引導。
一個普遍現象是,在女企業家所經營管理的企業當中,員工對于企業的滿意度遠遠要高于男企業家所管理的企業的滿意度。這就是以柔克剛所發揮的作用。
營銷管理是企業與市場的鏈接點。在當今如此多變的市場中,需要多種多樣的經營策略。
大連三洋集團,他們的營銷管理從樹立超前的市場意識出發,采取靈活的營銷策略,進行技術方面的進一步開發、新產品的營銷服務,以此而形成無比強大的技術力、市場力和形象力,創造市場熱點。他們在為用戶提供質優、價格適中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擁有很強的競爭優勢。
大連三洋的成績,離不開他們柔性的市場營銷策略。伴隨著企業競爭環境的不斷變化,公司通常在營銷策略上采取以柔克剛、以變應變、以快變應慢變的方法與管理策略,從而快速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優勢。
首先,要打起企業品牌的“牌”。
大連三洋集團在制冷問世的開始階段,借助了“三洋”這一品牌優勢,以高于同行業30%的價位進入市場,推行高品質、高價格的市場營銷策略。
其次,要打起質量“牌”。
在一大批合資企業總體技術水平與大連三洋不相上下的時候,大連三洋采取了打質量牌的策略,并著重地進行宣傳:我們的產品質量才稱得上是最好的。
最后,要勇于打起服務“牌”。
當大連三洋的主要競爭對手的產品質量達到大連三洋的水平時,他們又隨之打出了服務牌,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
大連三洋的主要做法是,在用戶開車前,服務人員到現場進行預檢,指導操作;開車運轉中,定期到現場進行指導運行,檢測設備運行的正常狀況;停車之前到現場,指導用戶怎樣進行設備方面的保養。他們用這些切合顧客潛在心理期望的服務,贏得了用戶的信賴。
大連三洋的柔性管理是一個功能全面而又周密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企業的價值系統是鋼,組織系統、員工管理、現場管理、營銷管理是目,綱舉而目張。
從表面上看,這里的一切都是柔性的,從組織結構到現場管理直至營銷活動,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著。
實際上,比起企業制度約束和紀律監督,企業的價值觀更富有“剛”性。
向用戶提供一流產品和服務是剛性的,以此為手段實現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宗旨是剛性的。價值系統的構建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搭建出了全新的創造舞臺,為企業實現了最高目標,各個系統得以盡情地發揮,以柔克剛。
以人為本進行“自我改善”可以說是企業柔性化管理的一項核心內容。傳統管理是以“管人”為核心來運作的。所謂制度、紀律是企圖通過對人的活動的限制達到管理的目的。
在這種管理思想下,人是物的附庸。其弊端是:嚴格執行某項規章制度勢必降低組織活動的靈活性,影響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協調。將員工置于消極被動的狀態,使其缺乏主動參與管理、參與決策的意識,限制了其積極性與創造性。組織的僵化與工作的量化同時也造成了員工的惰性,使員工一味只求完成分內的工作。
而柔性化管理的“自我改善”,以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要為目標,能深層次地激發員工的工作動機,增強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使其不僅自覺提高各自的工作標準,而且愿意挖掘其潛能,發揮其天賦,做出超乎尋常的工作成就。
不僅如此,這還有利于組織內部形成集體主義協作精神,從而利于知識在企業內部的傳播與轉化,這樣對以“管理大腦”為核心的知識管理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以人為本的柔性化管理能夠適應消費者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在新的社會條件下,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與審美習慣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這就更需要生產柔性化和精細化。像大連三洋實行的“質量三保證”“柔性化營銷”的策略都算得上是贏得最終消費者的強有力的武器。以柔克剛,就好比用柔火來冶鋼,到最后總是能夠將鋼燒熔的。老子曾經說:
以無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位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其實也就是說,忌諱之事越多,就越能夠束縛民眾的手腳,人民就越發貧困;國家統治的工具越是先進,社會也就會越加混亂難治;人越是機謀奸詐,新奇古怪的東西就越多;法律制度越是完備,犯罪的人也就越會增加。因此,老子主張:“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
總而言之,老子所提倡的正是“無為而為”。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懂得以柔克剛。
上一篇:以包容的態度處世
下一篇:會讓步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