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格——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桑格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
出生年代:1918年-
職稱:英國生物化學家
國家:英國
個人情況:桑格是為數不多的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之一。1918年生于英國。在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以后,一直在劍橋大學從事研究,主要研究蛋白質的結構,特別是研究測定胰島素分子的結構。利用“桑格試劑”與絕色譜法結合,測定出胰島素的氨基酸排列順序。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搞清一個蛋白質大分子中氨基酸的順序,并且使人工合成胰島素成為可能,為此榮獲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60年代后致力于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結構研究。利用“酶解圖譜法”和“直讀法”確定了RNA中各種堿基的排列順序和DNA中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于1980年再次獲諾貝爾化學獎。
桑格成功的故事——關鍵是熱情
有的人投身于科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獎,這樣的人是不會成功的。而要真正在科學領域有所成就,就必須對它有興趣,必須做好進行艱苦工作和遇到一切挫折時都不會泄氣的思想準備。
——桑格
在我們眼中能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一定是天才。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一生能獲一次諾貝爾獎就可謂功成名就,不虛度此生了。能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說絕無僅有,也可謂真正意義上的鳳毛麟角。這樣的“鳳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數得著的幾位,而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就是其中的一位。但桑格并不是一個很出色的人,相反,他在學校里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學生。不過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那當然是與他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付出的滿腔熱情是離不開的。
桑格從小就深受他的父親和哥哥的影響,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桑格熱愛生物學,所以他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生物學方面,所以他的生物學方面的知識要遠遠高于與他同齡的孩子們。但是,生物學當時并不是學校的考核科目,所以這個特殊的愛好對提高小桑格的學習成績似乎是沒有什么正面的作用。他的學習成績也一直非常“平庸”,加之他性格偏于內向,在學校里也很少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但是,兒時對生物學的癡迷愛好,恰恰是他所從事研究的生物化學領域的小小開端。他日后所取得的多項重要科學研究成果,可以說與他兒時的愛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在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時,連教授的頭銜都沒混上,在人才輩出的劍橋大學甚至沒幾個人知道他的名字。在經過授獎及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之后,他激動的心情漸趨平靜。而隨之一連串的頭銜與社交活動讓他無所適從,他向校方提出拒絕這些不習慣的東西,推辭了伴隨諾貝爾獎而來的一系列任命,努力不讓行政職務成為束縛自己手腳的枷鎖。學校當局研究之后最終把他的教學任務也免了,因為過多的職務無疑會分散他的精力和注意力,使他無法靜心搞研究。從而作出更大的成績。如果桑格真的接受了一連串的頭銜,那可能會制造一出世俗的悲劇!但值得慶幸的是,桑格沒有讓這樣的悲劇在自己的身上發生,他把諾貝爾獎當做了激勵自己繼續前進的鞭子,而把榮譽和掌聲都當做了明日黃花、過眼煙云。而是繼續以自己的熱情潛心于研究,終于在22年后他再次榮登諾貝爾獎的寶座。
熱情是一切成功的基因,正因為在桑格的身上具備了這種熱情,所以他才獲得了偉大的成功。
教育啟迪
愛迪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熱情是能量,沒有熱情,任何偉大的事情都不能完成。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熱情是成功之母。成功者的身上一定充滿熱情,而失敗者的身上一定是喪失熱情。有熱情不一定成功,而缺乏熱情那一定不會成功!
上一篇:拉格納·弗里希——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
下一篇:梅納赫姆·貝京——以色列和平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