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生涯充滿坎坷的資華筠
資華筠是我國著名的舞蹈家。她是我國中央歌舞團的第一代舞蹈演員。戴愛蓮的傳世之作《飛天》誕生了。這是中國第一個取材于敦煌壁畫的舞蹈。資華筠又幸運地成為了《飛天》舞的“原版”演員。
教煌壁畫曾喚起過古今多少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當資華筠聽若敦煌學專家的介紹,看著敦煌圖片和“飛天”造型時,整個身心都被它牽動得如癡如醉。
正當資華筠陶醉于《飛天》的排練時,1954年夏,北京舞陷學校成立了。戴愛蓮出于一個舞蹈界前輩愛惜人材的精神由衷地對資華筠說:“你的身體條件和從小受到的西洋古典音樂的熏陶,應該保送你去舞陷學校芭蕾專科深造。《飛天》雖然準備明年去世界青年聯歡節參加比賽,但我不能因為這件事耽誤你的前程,如果你愿意去舞校深造……”
“不,我愿意排好《飛天》去參加國際比賽。”沒等戴愛蓮說完,資華筠就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你不會后悔嗎?”
生活的嚴酷有時令人難以想象。這一選擇使資華筠付了怎樣的代價啊!當時在她年輕的心靈中激蕩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并且認為獲得榮譽并不困難。她渴望《飛天》能夠在世界新年聯歡節中再獲金牌。
經過艱苦的競爭,《飛天》在華沙青年聯歡節中贏得了銅質獎。但是資華筠卻面臨著一個嚴酷的現實,那就是終身和民間舞打交道。隨著她真正投身于民族民間舞的領域,逐漸發現自己的基本素質和審美情趣與之相差甚遠。
為了發掘原始民間舞蹈的素材,模仿民間藝人們的動作,資華筠感到興趣索然;那聽慣了鋼琴、交響樂的耳朵,對于瑣吶、鑼鼓聲也很不適應。她對于風度優難而又有著嚴格規范的芭蕾舞無限留戀,覺得自己的胳膊、腿似乎就是為芭蕾舞長的。
在資華筠的藝術道路上遇到波折的時候,是生活的魅力使她擺脫了苦惱。當她深入農村,深入到農民生活當中去,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歡度節日,跟著鑼鼓和秧歌隊走街串村,一路幾十里忘情地跳啊,唱啊!
這讓資華筠真正體會到了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的民族民間舞蹈的生命力所在。才認識到民族舞蹈是祖國文化不可分割的血肉。她的心中漸漸地滋生了對民族舞蹈的愛。
由于從小學芭苗舞起家資華箔從氣質到動作都難免了殘留著“洋”味兒。作為民族舞蹈演員,韻味不純、風格不濃,是致命的弱點。她被這些問題困擾著、苦惱著。于是,資華筠開始有意識地向民族傳統藝術汲取養分。
1960年,資華筠跟隨中國藝術團訪問拉丁美洲、加拿大期間,她有幸結識了那時早已享譽海內外的李少春大藝術家,當時李少春擔任藝術團的藝術指導。她在演出途中曾向李少春先生述說了自己在舞蹈事業上的許多苦惱。
李少春親切而平易地談起了自己學藝的經驗和體會。從他如何廣泛拜師,以至于請教拳師研究律動,談到練“站樁”的體會;從黑夜里如何點香頭練眼神,談到如何把握動作的分寸感,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他邊說邊示范,并且指點著資華筠舞蹈表演中的眼神、動作、氣息……這次談話一口氣持續了四個小時。
這一席鼓勵資華筠的話在以后的幾十年里始終銘刻在她的心上,伴隨著她那斷充滿坎坷的舞蹈生涯。
上一篇:自己給自己希望
下一篇: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