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遠父子綠化荒山
在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西南20公里處的九龍辦事處,有一座海拔400多米高的嵐崮山,原稱麻姑山。據傳,王母娘娘發現麻姑仙女與南海小龍王暗生私情,遂將他們貶下凡界。小龍王投胎李姓,麻姑飄落荒山,麻姑山由此得名。
近千年來,嵐崮山一直演繹著荒蕪的歷史。直到20世紀初,嵐崮山宛若神話般徹底改變了容顏。
一望無際的速生楊裹挾著嵐崮山的東、西山麓,與半山上的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山下的荒坡栽滿了桃、梨、李子、櫻桃等十幾種果樹,與密匝匝的速生楊連成一片……而改變這一切的竟是嵐崮山的一對普通父子孫維遠和孫明星。
1983年春的一天,李店電管站46歲的電工孫維遠正和伙伴們維修嵐崮山線路。中午吃飯時,這位矮小瘦削的中年漢子突然向伙伴們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電管站我不干了,回家當個體戶!”
周圍的人以為他說笑,誰知老孫真的徑直來到電管站辦公室,向站長當面辭職。站長一時愣住了:“電管站的差事是許多人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職業,你卻辭職不干……”
站長決定將孫維遠一軍:“你要是真的辭職就寫個書面申請!”孫維遠二話沒說,提起筆一揮而就:“我自愿辭職回家當個體戶。”
一家人和親朋好友聞訊都以為孫維遠瘋了,像炸了鍋一樣指責、勸說他,然而卻沒有絲毫動搖孫維遠的決心,因為在他內心,深藏著一個遙遠的夢。
孫家祖祖輩輩生存在嵐崮山下貧困的小山莊任屯,他從懂事起就在大山里嬉戲、玩耍、打草、拾柴,是荒涼的嵐崮山養育他長大成人。
為了謀生,他下過鹽灘,進過兵營,在生產隊馭牛趕車,又干過裁縫和電工。夜闌人靜之時,他常常仰望著黑幽幽的山巒思忖:“有朝一日我要讓嵐崮山變成綠樹成蔭、果香四溢的聚寶盆。”
孫維遠心知肚明:要改變嵐崮山千余畝荒草、雜樹遍地的現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孫維遠當時一文不名,積蓄無幾,要馬上治理荒山那是“畫餅充饑”,他只有腳踏實地地從零起步,通過經營積蓄資金,才能實現綠色夢想。
辭職后,孫維遠托人借了2000元錢,他甚至連宅基地的錢都拿不起,便將平房村十字路口旁的一個臭水灣填平,修建客棧。那些日子,孫維遠起早貪黑,拉土填坑,像燕子銜泥似的奔波勞作。周圍有人恥笑他“胡鬧”,但老孫全然不顧。
700多個日日夜夜,孫維遠曬黑了臉,累彎了腰,到1985年,3間客棧終于落成在九龍水庫旁。緊接著孫維遠靠親朋好友幫忙,賒來缸、壇、水泥、白灰等貨物擺滿了房前屋后。
開業那天,孫維遠買不起鞭炮,雇不起鑼鼓,他揮筆在墻上寫了首打油詩:“九龍治水水起風,白手建起水上宮,懇請行人來作客,千載共享勞動功。”
這蹩腳的打油詩還真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客商,一時小小客棧熱鬧起來。誰知天有不測風云,不久一場臺風裹挾著暴雨,一股腦地將客棧的壇壇罐罐沖了個七零八落,有人譏笑地給他起個外號“水上漂”。
孫維遠不服輸,他從水里撈起壇壇罐罐,重修門面,不久客棧又開了門。憑著孫維遠精明強干、肯于吃苦的拼勁兒,客棧又紅火起來,當年他就賺了7000多元。接著他依靠自我積累、自我滾動的資金,相繼建起了加油站、旅店、飯店,十幾年間孫維遠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百萬富翁。
2000年春,已經63歲的孫維遠又一個驚人的舉動震顫著人們的神經:他要包下嵐崮山這片荒山!
有人笑他“彪”到家了:幾年前曾有人承包了嵐崮山下的荒山果園,一連賠進了20多萬元,從此誰也不敢沾邊兒,這老孫頭是叫錢“燒”得發昏,干這種蠢事兒!
兒女們也勸他:你都60多歲的人了,我媽去世后你一直自己過,吃盡了苦頭,現在日子富足了,也該享享清福啦。
可綠化嵐崮山、建設生態林,最終讓嵐崮山變成人們游覽、觀光的圣地,這是蘊藏在孫維遠心中多年的夙愿。他十幾年的拼搏經營就是要讓這一夢想變成現實。人們的這些勸阻他哪能聽得進去!他找到村委會,以13.8萬元包下了嵐崮山下的這片荒坡。可當年他經營的蘋果、桃子和梨就賠進了1萬多元。
面對荒山,孫維遠苦苦地思索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獲取了速生楊的信息,孫維遠頓時心里一亮,經過實地考察,他認定“速生楊”是綠化嵐崮山的優良品種,于是孫維遠又干了一件讓人們瞠目結舌的“傻事”。
幾天工夫,他帶人伐掉了近萬棵殘次果樹,投資40多萬元,在嵐崮山東麓修建了10余公里的作業道,建起高山水池、農家肥發酵池,在千余畝荒山上栽下了10余萬棵速生楊。
2003年春,他又在嵐崮山西麓修建了一座蓄水1萬多立方米的方塘,新開發200畝荒山林地,栽下了2萬棵速生楊,嵐崮山第一次披上了密匝匝、齊整整的綠裝。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面對15萬棵速生楊,10年內只有資金投入沒有經濟效益,每年僅打藥施肥及人工費就得30多萬元,很快孫維遠的“腰包”便被掏空了。
他跑銀行、信用社爭取貸款,從親戚朋友處借資金,執著地追求他那綠色的夢想。過度的勞累使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患上了糖尿病,而嚴重的“三高”又頻頻發作,將他一次次摁倒,而他又一次次爬起來,拖著疲憊孱弱的身軀奔波在嵐崮山麓,出沒在林間小道……
青山有義,生命無情。2006年6月1日,69歲的孫維遠老人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這片浸透他心血和汗水的山林。兒女們遵照他生前的意愿,將他的骨灰安葬在嵐崮山西麓山坡林中。
孫維遠老人的突然去世,給7個兒女帶來巨大悲痛,而孫維遠的小兒子孫明星尤甚,因為父親對他寄予的希望就是經管好嵐崮山下這片山林。
孫明星深知老人的這份心意,幾年前父親讓他留在身邊開車、協助父親料理山林,父親每天的一舉一動、照料山林的套路他都了如指掌。然而父親的離去,還是使他如牛負重: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他必須保證這片山林的經管不能“撂荒”。
為了擺脫資金短缺的困境,他搬出父親的住宅樓,住進加油站,將樓房出租出去,以租金解決燃眉之急。令他欣慰的是父親生前正在辦理的一筆貸款,信用社及時轉到他的名下,很快給孫明星解決了50萬元的資金,這猶如雪中送炭,使孫明星更加堅定了完成父親未竟事業的信心。
孫明星說,他最擔心的是山林安全。幾年來,為了護林防火,他雇人從秋到冬,每年要割掉五六茬樹下齊腰深的雜草,僅除草一項人工費就達數萬元。
速生楊的經濟效益極為緩慢,成材期長達10年左右,孫明星撫摸著一棵棵速生楊,深情地說:“父親在這片荒山造林,絕非為了賺錢,而是實現他一生綠化嵐崮山的夙愿。”
為了將這場“綠色革命”進行到底,孫明星在山下套起了圍墻,籌建豬舍,以發展養豬業來積攢農家肥,部分取代化肥,通過良性循環固守這片山林。
令人感動的是,為了荒山綠化,36歲的孫明星一次次推遲了婚期,集中精力投入到他的事業中。九龍辦事處也給了孫明星大力支持,為他的山林安裝上了一盞盞驅蟲燈,幫助他用物理方法解決林中蟲害。
春風拂過,山林簌簌。傳說中麻姑除惡濟民的故事縹緲云煙,而孫維遠、孫明星父子綠化荒山、造福后代的故事卻如豐碑矗立在嵐崮山下,銘刻在人們心中。
上一篇:孫中山倡導種樹
下一篇:寄托相思的紅豆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