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大愛人生,直面死亡
作者簡介
李紅偉: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教育學專業(yè)的學生。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專業(yè)一等獎學金、專業(yè)二等獎學金、曾獲得“優(yōu)秀三好學生”稱號。
張金玲: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教育學專業(yè)的學生。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兩次專業(yè)一等獎學金、四次專業(yè)二等獎學金,曾獲得“優(yōu)秀團員”“第二課堂積極分子”稱號。現(xiàn)就職于北京忠德肅寧實驗小學擔任小學語文教師、班主任。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叫伯里斯的海盜,他和他的海盜伙伴們身體強壯、貪婪大膽,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艱難險阻。突然有一天,他們養(yǎng)的一只鸚鵡死了,伯里斯和所有的海盜都哭了。這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海盜伯里斯》。大家應該都會覺得,海盜是沒有人性的,海島生活也一定驚險刺激。但為什么這個故事,卻是以海盜同情鳥兒死亡作為結束呢?
死亡是任何人都要面對的、永遠無法回避的自然規(guī)律,對幼兒關于死亡觀念的教育尤為重要。幼兒一般從四五歲開始對死亡產(chǎn)生好奇與疑問。如果得不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指導,無法獲知真相,極容易被籠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紗下。再受到夸大不實、扭曲神秘信息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對死亡的片面認識。
2013年4月16日,上海復旦大學2010年碩士研究生黃洋同學因急性肝損傷經(jīng)搶救無效去世。后經(jīng)警方查實死亡原因是被同宿舍的林森浩同學投毒。
2014年8月31日,貴州一個10歲男孩,因為嫌樓外施工時使用電鉆的聲音太吵,打擾了他看動畫片,一氣之下用小刀子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致使其懸在半空40分鐘動彈不得,最后貴陽觀山湖消防大隊緊急出動后才將人安全放下。
2015年4月10日,天津大學吳昕怡在宿舍內(nèi)留下遺書,燒炭自殺。
上述事件看似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文字,文字的背后所蘊藏的卻是生命的逝去。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現(xiàn)今的生死觀教育。那么什么是生死觀教育呢?所謂生死觀教育,是通過對生與死的考量,從而建立起生與死的內(nèi)在張力,揭示生命的意義,揭示死亡的意義,提升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提升生命和死亡的品質(zhì)和尊嚴,從而推動完美人格形成的一種教育活動。
生死觀的教育莫不如說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國,是由學者杰·唐納·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近年來在美國不斷發(fā)展。為推廣生命教育,美國成立了各種專業(yè)協(xié)會,出版了許多專業(yè)性及普及性的書籍和雜志。如成立了“美國死亡教育學會”“死亡教育與諮商學會”,出版了《生死學》《死》等特別的雜志,各種書籍、影片、視聽教材更是不計其數(shù)。目前美國的生命教育大致分為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戰(zhàn)的教育、情緒教育三部分。
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生命教育最早由民間團體于1976年從日本引入,主要由社會民間團體主動參與并逐步推廣。自1998年開始針對全臺中學生實施,并得到臺灣各級中等學校和輔仁大學、彰化師大等一批大學專家學者的積極響應和參與,引發(fā)了臺灣對生命教育探討的熱潮,21世紀以來進入較為完整成熟的階段。為推動生命教育的全面實施,臺灣“教育部”于2000年2月宣布設立“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規(guī)定2001年為臺灣的“生命教育年”,發(fā)布“生命教育先導計劃”。目前,生命教育已成為遍及臺灣地區(qū)的新的教育門類。
那么,大陸對當代學生進行生死觀教育的現(xiàn)狀又是什么樣的呢?
從家庭層面看,家庭回避生死觀教育。
也許你會對這樣的場景感到很熟悉:小的時候,家里的親人去世了,你問爸爸媽媽他們?nèi)ツ牧?,爸爸媽媽會說他們不在了,去了天堂,但爸爸媽媽永遠不會說他們死了,回不來了。因此你對天堂很向往,認為那里有著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死也得自己去面對,我們沒有權利選擇他們的人生,我們也沒有權利代替他們?nèi)ミx擇面對生死的態(tài)度。2013年的殯儀館開放日,一所小學的老師聯(lián)系市殯儀館,準備帶學生前來參加開放日活動,卻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最終不得不取消。由此可見,在中國大多數(shù)家長都沒有生死觀的理念,又何談讓我們的孩子了解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呢?一個人回避死亡問題,并不等于可以逸出死亡之圈:人人都想長命百歲,那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美夢;人人都想魂飛西天,卻一定要經(jīng)歷生死,這可以說是人生最大的矛盾。不想死的結果必然是面對死神降臨時產(chǎn)生更大的心理恐懼和精神痛苦,不想死的結果必然是對生命產(chǎn)生一種藐視。
從學校層面看,學校忽視生死觀教育。
一直以來,我國學校理想化和說教方式的傳統(tǒng)教育基本不關注生命教育,而我國傳統(tǒng)死亡文化的特點,造就了學校教育中缺乏生死觀教育。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關于死亡的思考開始出現(xiàn):儒家,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即思考生而超越死,將難以證明的死亡世界擱置一旁;道家,莊子說:“死也,命也,其有晝夜之常,天也”,即一種順應自然的生死觀;佛教,認為生與死是生命本體在時空中的輪轉與位移,人所要追求的是要擺脫生死的束縛。從這些傳統(tǒng)死亡文化的特點中不難看出,古時人們對待生死的淺薄。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觀念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今的教育。給大家舉個例子,在我們小學的某個階段的某個年級的某個同學因為某種疾病去世了,我們的老師會怎么告訴我們呢?他會說:“某某同學他轉學了,某某同學他出國了”,他很少會直接地告訴我們某某同學他死了。
從社會層面看,社會對生死觀教育采取漠然的態(tài)度。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都忌憚談論死亡,所以國人對生死漠然冷淡,總是將真正的死亡問題交給傳統(tǒng)的信仰和宗教去解決。死亡卻每時每刻在我們身邊發(fā)生,無論是自殺或是他殺這樣的事件總在新聞上可以看到。而我想說的是,死,他不應該成為茶余飯后消遣的話題,在迅速地熱點輪換中被遺忘,他應該引起所有人的重視。
可是面對生死觀的教育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做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呢?
在教育上,首先應從小開始,教會孩子直面事實,正確認識死亡。然而美國的教育方式與我們截然相反。在美國一個幼兒園里,一個叫蒂米的男孩患腦瘤去世了,美國老師黛尼爾,選擇了在第二天早晨的幼兒園談話課上,讓孩子們圍坐在她的身邊,輕輕地告訴孩子們:“腦瘤使蒂米的大腦停止了工作,也使他身體的其他部位停止了工作。就這樣,蒂米死了?!摈炷釥柪蠋熢僦苯痈嬖V孩子們要孩子們坦誠面對死亡事實,正確認識死亡。其實,教會孩子直接面對死亡是給了他們生命中最大的承受力!
其次,通過活動開展情感教育,“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點一盞心燈,讓生命泊于安寧”。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臨終關懷”這一概念逐漸步入人們的視野。我們可以帶領孩子進行臨終關懷,在那里,孩子們對即將離世者表示深深的尊重,他們將鮮花撒在臨終者的床上,并勇敢地握住處于彌留之際的老人或病人的手,向他們送上祝福的話,微笑著目送他們告別人世。在那里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讓孩子們心中充滿愛和溫暖,真正地理解生命的終結和存在,只有生之安然,才能死之無畏!類似這樣實踐性的死亡教育方式還有很多,又如深圳2011年在全國首創(chuàng)“殯儀館開放日”,按照喪葬服務流程,殯儀館工作人員帶領市民參觀遺體接送、防腐化妝、遺體告別、遺體火化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一種形式對孩子理解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生”有很大幫助。
在課堂上進行生死觀教育。如在學校課堂上開設生命教育課,進行課堂模擬,讓學生綁上沙袋體驗母親懷胎之苦,體會生來不易?;蜷_設讓專業(yè)殯葬人員或重癥室護士來校講課的別具一格的“死亡課”。又或者經(jīng)常用類似的提問來提醒孩子們:“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會如何安排?你最想做什么?”我們這樣做,是讓孩子們認識和了解生命的意義,珍惜和尊重生命的價值,熱愛并發(fā)揚他們每個人獨特的生命,進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生命教育是教育之根,教育之魂,真正的教育就是把教育過程變?yōu)榫哂袃r值意義的生命享受。人的生命的全過程就是由一次次生命活動的價值活動所組成。每一次生命活動的質(zhì)量就是重視生命過程的質(zhì)量。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學習過程是一種享受生命的過程。生活與生命不能畫等號,不能只知生活不知生命。打下高質(zhì)量的生命基礎,生命的發(fā)展才會更加美麗,未來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所以鼓起你們的勇氣,讓我們一起大愛人生,直面死亡,熱愛生命!
☆教師點評:郝思涵
珍愛生命,熱愛生命,正確認識人生,是中國教育的永恒命題。這篇文章的立題很新穎,教導孩子大愛生命,正視死亡,這是一個十分必要的教育命題。如何更好地珍惜生命,懂得死亡呢?生命教育的起點是保全生命并擁有一個健康的生命。孩子們從呱呱墜地時,我們對他的關懷就開始了,對生命的保全就開始了,教育也就開始了。從生命教育的本質(zhì)來講,它不僅是為了解決兒童、成人乃至整個人類的生存問題和身體的保全問題,它更多的是要追求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去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總而言之,教育、生命、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缺一不可,人因為生命而精彩,教育又給人注入了新的生命之源泉。
教師簡介:郝思涵,碩士,講師。
上一篇:玩出不同
下一篇:看紅樓一夢,品家庭教育——淺談環(huán)境在教育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