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空談,成績是干出來的
工作成績不是喊出來的,也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做好每一件工作。
一個本科畢業剛分配到某礦務局工作的大學生,剛進單位,就對單位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不到一個月,他就給單位領導上了洋洋萬言的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一一列出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但是,效果卻適得其反,他被領導視為狂妄甚至神經病,單位領導不僅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還借某些理由將他退回學校再分配。兩年之內,他因為同樣的情況,換了四個單位,結果總是后一個比前一個更不如意,他牢騷更甚,意見更多,卻也無可奈何。
工作中,我們常常能見到這樣的人:他們無論到哪里都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處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無論干什么事都是“風風火火”、“慷慨激昂”。但是具體到行動上呢?他們做事每每“虎頭蛇尾”,“轟轟烈烈”沒幾日也就“偃旗息鼓”了。為什么會這樣?正是由于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太高,眼光太高,卻缺少腳踏實地的精神。
1862年,德國哥廷根大學醫學院的亨爾教授非常高興地發現,他的這屆學生,普遍都很聰明。但同時他也感到了深深的憂慮,因為,越是聰明的人越不容易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那些看似很傻的工作,而那些很傻的工作恰恰就是很多人以后必須要擔負的工作職責。
于是,開學后不久,每個同學手中都得到了一份亨爾教授的論文手稿。亨爾教授要求他們重新仔細工整地謄寫一遍,但實際上那些手稿已經非常工整了。所有的同學都認為沒有重抄的必要,因為那純粹就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利用這段時間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搞研究。他們一致認為,只有傻子才會坐在那里當抄寫員,把自己寶貴的精力花費在這種沒有價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上。沒想到,真的有一個叫科赫的“傻子”坐在教室里抄寫手稿。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就是這個最“傻”的人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了結核菌、霍亂菌,第一個發現是病原體感染造成了傳染病。他在190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也許在當初的那些同學當中,科赫并不算最出眾的一個,但他老老實實地履行,做好手頭該做的工作,他的成功源自每一項工作中的精耕細作。
有一個中國人在德國問路:“先生,這個地方怎么走?大概什么時候能到?”德國人根本不理他,他就覺得這個人很傲慢。而當自己往前走了二三十米時,德國人突然追上來說:“你到那兒大概要12分鐘?!边@個中國人就問:“那你剛才為什么不告訴我?”德國人說:“因為你問我多長時間到,所以我要看看你走路的速度才能決定。”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講述普通德國人務實作風的例子。其實,德國人的務實作風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體現在其工作的整個過程。
在德國企業里,無論是高層的管理者,還是基層的員工,他們都致力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做事。“好”的意義在德國人的字典里比原來的好更加深了一層,他們不僅要完成工作,而且在完成工作后要先自行檢查,每一個細節都要認真核對,絕不放松。對于德國人來說,90%的完美并不表示完成了工作,他們甚至會為了達到另外10%的完美付出和90%的完美同樣多的時間和精力,而這僅是德國人務實作風的冰山一角而已。
從深層次探討,我們發現德國人的務實作風不僅來源于德國企業對員工的嚴格要求,更來源于員工的高度自覺性,因為員工一旦出現一點兒敷衍塞責和馬虎失職,那就只有另謀高就了。可以說,嚴謹務實是德國人的整體精神所在,他們每一個人都和散漫浮躁格格不入。強烈的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已經滲入德國人的血液里,他們工作起來,就像一架精密運轉的儀器,嚴格冷峻,絕不夸夸其談。正是憑借這樣的務實作風,德國企業才能創造出馳名世界的汽車等眾多產品,將日耳曼民族特有的嚴謹務實的工作態度和思維習慣推向世界。
當前,人才是一個企業制勝的法寶,然而讓眾多中國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頭痛的是,在員工中普遍充斥著一種浮躁的情緒,這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而且對于整個企業的工作氛圍也造成了不良影響,進而造成企業整體效益的下降。所以,教育員工克服浮躁心態,進入“務實工作狀態”,并在這個過程中達到企業和員工的共同成長,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而對員工來說,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具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務實是成就一切偉大事業的前提,現在的很多優秀企業都以務實作為評估人才的一項重要標準。英特爾中國軟件實驗室總經理王文漢先生說,在英特爾公司里,考慮員工晉升時,從來就不把學歷當作一個因素。學歷最多只是起到敲門磚的作用,在進入企業之后,員工個人的發展就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努力。有的碩士生可能不夠務實,那么他的工資待遇就會降下來,而一些本科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那么他就會更快得到晉升。
王文漢先生還舉了下面這個憑借務實的努力拼搏精神在英特爾實現成功的例子:
英特爾中國軟件實驗室里有一位軟件工程師甚至連大學學歷都沒有,當初這位工程師就是憑借自己設計的一些軟件程序進入英特爾的。最初,他只是被作為一名普通的程序員錄用的,但是王文漢不久以后就發現,這位程序員并不普通,他不僅可以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相關的程序設計工作,而且還主動學習高科技軟件的研發知識,甚至他還利用休息時間參加了英特爾內部及各大院校舉辦的軟件開發課堂。一年之后,當英特爾中國軟件實驗室需要引進高水平的軟件工程師時,這位程序員因為業績扎實、技術水平先進而成為選拔對象,而很多比他先進入公司的、擁有更高學歷的程序員們依然在程序員的位置上繼續消耗著自己的青春。
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都需要靠務實努力來獲取。大量有用的知識要靠扎扎實實地學習來獲得;克服困難的力量要靠一點一滴的艱苦努力來積淀;同事的協作和上司的支持要靠誠信的品質和實實在在的能力來贏??;轉瞬即逝的機遇要靠腳踏實地的艱苦付出來把握。
務實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前提,如果沒有務實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愛迪生縱然再有聰明的頭腦也不過是一個幻想家,而不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大師;如果沒有投身于科技事業的奮斗精神,比爾蓋茨即使聰明絕頂,也不會成為領導世界500強的全球首富;如果沒有艱苦卓絕的努力練習,達·芬奇即使是天才,也不會有諸多偉大的作品問世……
為什么同樣的環境和條件、差不多的基礎,有的人業務進步明顯,三兩年就成了公司的骨干,而有的人卻頻繁跳槽,應聘的工作單位一個接一個,能力卻沒有太大的提高?其中的差別主要就在是否務實上。
真正的進取心體現在腳踏實地上,離開了腳踏實地的精神,進取心就成了一句空話。只有踏實務實的人才能夠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遠。一個人即便是名校MBA畢業,學識和能力都很強,如果不能夠安于崗位,為企業創造價值,也很難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1999年9月,阿里巴巴網站建立起來了。馬云立志要使之成為中小企業敲開財富之門的引路人。同年10月,阿里巴巴獲得以高盛牽頭提供的500萬美元風險資金,馬云立即著手的一件事情就是,從香港和美國引進大量的外部人才。
這次人才引進聘用了很多高端的人才,包括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以及國內名校的MBA。但是,后來這些MBA中90%以上都被馬云開除了。
后來,談到這次人才引進,馬云認為,這批畢業于名校的MBA素質并不十分讓人滿意?!昂芏郙BA進了阿里巴巴之后,都認為自己是精英、高級管理者,不肯虛下心來,腳踏實地,一進來就要求年薪至少十萬元,一開口全都是戰略,往往是講的時候熱血沸騰,但做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兒做起?!?/p>
由此,馬云總結出一個關于人才使用的理論:只有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他說當初引進MBA就好比把飛機的引擎裝在了拖拉機上,最終還是飛不起來。
企業引進人才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獲得更大的效益,而不是為了裝點門面。如果引進的MBA不能為企業帶來效益,這樣的引進又有什么價值呢?一個人無論有再大的才能和志向,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夠做出成績來。對于那些不能夠安下心來的高學歷人才來說,顯赫的學歷反而成了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同等條件下,踏實務實的人比浮躁的人在人生和事業上走得更遠。
有一個剛剛從美國讀完MBA回國的男青年,由于自身條件的優越,便毫不費力地進了一家外資企業的上海辦事處。然而,在工作中,老板卻總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交給他做,對此,他非常不滿意。不久,在公司的一次計劃書的招標會上,他認為自己干大事的機會到了,于是便把自己精心準備的材料交了上去,一心以為這次可以博得老板的賞識。然而沒想到幾天后他卻收到了公司人事處的解聘通知書。原來,他因為不在乎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做事情總是馬馬虎虎、草草了事,以至于在計劃書中把“進口”誤寫成“出口”。這種態度不認真,犯下低級錯誤的人怎么可能得到老板的重用呢?
在職場中,很多人一心想著一步就登上成功的頂峰,他們天天夢想著自己要干一番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對于工作中事務性的工作從來都是不屑一顧的,不是認為自己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對稱,就是認為讓自己從事目前所做的工作太大材小用,委屈了自己。而當真正給了他一份重要工作的時候,他卻失掉了先前的風頭,沒有能力把工作做好。
在工作中,我們需要在心中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這是讓我們獲得長足進步的一個關鍵因素,但同時我們又必須腳踏實地,通過對自身實力的衡量,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一步一步接近并達到自己的目標,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湎于過去或者深陷于對未來的空想中,則是沒有任何前途可言的。不要輕視自己眼前正在從事的職業和手邊的工作,也許現在看來它毫不起眼,但這可能就是孕育你成功之花的土壤,只有將這些工作做得比別人更正確、更專注、更到位,才有可能成就自己非凡的人生。
著名企業家李嘉誠說:“不腳踏實地的人,是一定要當心的。假如一個年輕人不腳踏實地,我們使用他就會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廈,如果地基不好,上面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p>
上一篇:改變思維方式,地獄也會變天堂
下一篇:點燃自己的正能量, 充滿激情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