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手機的那點兒癮
作者簡介
閆星百: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曾擔任校演講協會組織部副部長兼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詢助理,曾獲得兩次“第二課堂積極分子”“優秀實習生”稱號,是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屬社團風信子心靈使者團創始人之一。
如果說你的手機不在你身邊你會怎么樣?在手機快沒電的時候你會心焦嗎?
前段時間,零點調查公司公布了一組數據,人們可以忍受手機不在身邊的極限時間是三個小時,這個結果很出乎意料,那么為什么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你連三個小時都堅持不了?
我們先來看一個手機控數據調查:
有四分之一的人每隔三十分鐘就需要看一次手機,同時有五分之一的人每隔十分鐘就需要看一次手機,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雖然不會總看手機,但他們一段時間不用手機仍會感到焦慮。也就是說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七的人能做到不依賴手機。
而這些使用手機的人一般都會在什么地方使用手機呢?
排名第四的是走路。在走路的時候使用手機是非常危險的,注意力的分散會引起交通事故,現在有許多交通事故都是由手機引起的。
排名第三的是廁所。我記得有這樣一幅漫畫,當你沒手機時上廁所很快,但當你有手機有網絡有電量的時候,這個時間就被無限地延長了,手機已經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上廁所伴侶。
排名第二的是交通工具。坐車無聊怎么辦?坐火車路途太長鬧心怎么辦?玩手機啊!大家似乎都有這種想法。
排名第一的是休息場所。最常見的場所就是被窩了,幾乎超過七成的人都會在睡前玩一下手機,而且有近四成的人會在起床前再玩一下手機,手機已經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手機在除去必要的交流外,更多的作用就是聊qq、刷微信、看電子書、玩游戲、刷微博、聽音樂、看電影等,現在的智能手機已經成萬用娛樂工具了。
剛才我們談到了手機在被窩里使用是最多的,有近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會在睡前玩移動設備,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寧愿為了手機放棄“女朋友”,有近一半的人在半夜醒來時會無緣無故地玩一會兒手機……但是,事實上玩手機會影響我們的睡眠。有科學研究表示,對著電子屏兩個小時就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促進睡眠的,所以睡前玩手機,不僅影響睡眠還可能使壓力增大,產生抑郁情緒。
同時手機還是聚會中的殺手,通過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出來有近一半的人都不喜歡別人在聚會中玩手機,手機作為聚會冷場殺手屹立在人群中。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有許多人都已經到了離不開手機的程度了,一個新的名詞應運而生:手機依賴癥。對于手機依賴,現在的科學界并沒有像藥物依賴一樣有比較公認的界定。一些學者僅僅視手機依賴為一種社會現象,認為并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另外一些學者卻認為,手機依賴已經嚴重影響了使用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已然是一種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的心理疾病。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手機是輔助工作學習的強有力工具,手機并沒有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對于另一部分過度使用手機的人來說,手機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更有甚者,離開手機就會心悸、出汗。從輕度依賴到重度成癮,就像一條線的兩頭,依賴這邊更像是正常的社會現象,而另一邊則是嚴重的心理疾病。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手機成癮呢?原因在以下三點。
1.海量熱乎的新信息。
對于新異的刺激,人的注意更容易被吸引過去。手機上網可以讓你輕松快捷地瀏覽到數不勝數的讓你感興趣的信息……這些新鮮的信息都讓我們的神經不斷興奮。或者,你只是為了放松。
現代社會是快節奏的社會,也是一個高壓力的社會,工作壓力、學習壓力、生活壓力等方面都壓得現代人透不過氣來。沉重的心理壓力不知不覺地讓我們的壞情緒越來越多,而人的心理也具備趨利避害的傾向,為了不讓個體被壞情緒搞垮,人們會尋找一些小的娛樂讓自己忙里偷閑,讓緊繃的情緒得到片刻的緩解,手機成為很好的放松工具。
按照美國心理學泰斗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當個體的一個行為得到獎賞的強化后,個體便會增加這個行為的頻率以期更多的獎賞。換句話說,“哥玩的不是手機,是寂寞”,手機讓我們的壞情緒得到了緩解,人們更不愿回到枯燥的工作和學習中,結果手機越來越上癮。
2.群體的影響。
還記得阿希經典的從眾實驗嗎?還記得電梯里無辜地跟著面壁的乘客嗎?面對群體的壓力,人們會不自主地模仿和學習。當幾乎全班的人都在那里低頭玩手機,你還好意思認真聽課嗎?也許你真想抬頭認真聽課,但是面對這種情況,你的手早就不走腦子地拿起了手機。
3.人際交往的需要。
同樣是由于人們的社會性,人們都有對于人際交往的訴求。短信、QQ、微信、漂流瓶……這些廉價、便捷的功能,給我們對人際交往的渴望狠狠地倒了一杯酒,讓人們倍感滿足。一方面是追求人際交往的滿足,另一方面是對人際支持喪失的恐懼,擔心如果沒有頻繁地聯系,關系就會逐漸冷淡,而實際結果往往是過猶不及,把自己和其他人都緊緊地拴在了手機上。
不要以為軟癮就不要命,手機成癮不會像毒品上癮那樣危害大。但一些學者已經發現,那些對于某種行為成癮的人的大腦多巴胺受體中(人類的許多心理精神問題都和多巴胺有關),有和吸毒者差不多的變化。一些調查已經發現,手機成癮的人有較高的焦慮水平,睡眠也不是很好。請你一定要記住,你是手機的主人,你是它的老大,你見哪個老大沒事兒老黏著自己的小弟啊。
如果你現在已經陷入其中了,可以試試以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就算感覺沒那么嚴重也可以來試一下:
1.控制自己用手機的時間。
軟癮中的先驅——網絡成癮,已經被世界公認為屬于心理疾病。一些研究者可喜地發現,網絡成癮的人大幅減少上網時間,在一年時間里,上癮情況得到了很好的自我控制。對于手機成癮也可以這么做,制定嚴格的手機使用時間限制,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使用手機。在碎片閑暇時間不要求自己必須做些什么,允許花一些時間放空自己。
2.及時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
尋找手機以外更積極的方式去排遣壞心情,比如去公園散散步、跑跑步、打打球,讓自己的身體動起來,能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但是放松方法的選擇一定要注意一點,要選擇積極有益的。有研究發現,行為上癮的人經常從一個壞習慣跳進另一個壞習慣中。誰都不愿意你從一個手機控變成一個賭徒。
3.走到人群中去。
讓我們減少手機對手機的交流方式,試著回歸面對面地交流,走到家人和朋友們中間,大家一起做一些開心的事情。在心理學中,有一種8~10人一組圍圈而坐的活動,這便是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來緩解和戒除手機成癮是現今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在團體中大家充分被接納、被包容,有機會充分表現自己,練習人際行為,探討認知的合理性,宣泄和梳理情緒。在團體中,大家遠離了隔著屏幕的交流,能夠學會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思考生活中的問題。
通過團體輔導,成員能夠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煉戰勝困難的毅力。團體心理輔導可以讓大家面對面地交流,認識群體作用,增進對集體的參與意識與責任心,改善人際關系,從而讓人們能夠脫離手機的束縛。
最后我想說:有多少人習得飛蛾的屬性,只在乎那明晃晃的一屏之光。我們在虛擬網絡交友,在吃飯時拍照,甚至在擁抱時還看著手機……有句話說得好“夢里出現的人,醒來就該去見他”,脫離開手機中虛幻的世界,到現實生活中去交流去體驗,這樣的生活是不是更有詩意?
☆教師點評:姜淑梅
這是非?,F實的問題,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也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它也進入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校園,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手機的存在對于我們來說是有利有弊的,作為先進的新型工具,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智能手機相當于一臺掌上電腦,在兼顧通訊、攝影等功能的同時,增加了許多新的功能。但是,智能手機似乎也占據了我們太多的時間,馬路、地鐵、餐廳,隨處可見“低頭一族”,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手機仿佛讓生活變得不再真實了。對于智能手機的利與弊以及種種問題,文章為我們做出了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具體意見,這確實是值得考慮的問題,我們應該及時做出調整,利用手機,讓生活更美好、更便捷,而不是讓手機主宰了我們的生活。體驗現實生活中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讓人生充滿著現實的愛的交流!
教師簡介:姜淑梅,博士,副教授,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
上一篇:做一只健康的吃貨
下一篇:幾百年后的垃圾食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