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如何”,少想“如果”
“如果”也許是生活與工作中用得最頻繁,卻是最沒有價值的一個詞。它是許多無知、無能的人口頭禪,這些人在出了問題后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如何解決,而是“如果”:
——如果當初我那樣做就好了;
——如果我聽從別人的建議就好了;
——如果我的運氣再好點,我就會成功;
……
在有心計者的眼中,“如果”只能憑空增加一個人的心理負擔,讓一個人變得消沉、無奈。美國有位成功的營銷大師在回答如何訓練推銷員時說:“我教他們做一個只想‘如何’的人,而不是做一個只想‘如果’的人。”
考慮“如何”和只想“如果”之間的差異在于,想“如果”的人只是無奈地追悔一個機會或一次失意,悔恨地對自己說:“如果我沒有做這或做那……如果當時的環境不一樣的話……如果別人不這樣不公平地對待我的話……”就這樣從一個不妥當的解釋或推理轉到另一個,一圈又一圈地打轉,終是于事無補。
考慮“如何”的人在處理問題,甚至是困難來臨時,根本不會浪費精力去追悔過去,他總是立刻找尋最佳的解決辦法,因為他知道總會有辦法的。他會問自己:“我如何能利用這次挫折有所創造?我如何能從這種狀況中得出些好結果來?我如何能再從頭干起,重振旗鼓?”他不想“如果”,而只考慮“如何”。
這也許就是那位營銷大師要告訴人們的成功方程式。考慮“如何”的人會很有效率地解決問題,因為他知道在困難之中總可以找到價值。他不把時間浪費在沒有效益的“如果”上,而是立刻去思量具有創造性的“如何”。他排除有破壞力的想法,而運用有建設效果的想法。而且無論如何,他也永不放棄。
有一位成功學家說過:“如果今天世界上有更多只考慮‘如何’的人,你想想看我們會做出多少事來?”所以,遇到困難和問題,遭受失敗和挫折以后,把注意力只放在“如果”上根本無益于問題的解決。對于執著者來說,他們取勝的關鍵在于只想“如何”二字,即如何擺脫困境,如何從失敗中奮起,如何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
日本礦山大王古河市兵衛,不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遇到問題后都會理性地分析并解決問題,而從來不會讓自己陷入不盡的自責與懺悔中。有一天晚上,他到客戶那兒催討錢款,對方卻毫不理睬,并且干脆熄燈就寢,一點兒都不把古河放在眼里。古河對他毫無辦法,忍饑挨餓,一直等候到天亮。早晨,古河卻沒有顯出一點憤怒,臉上仍然堆滿笑容。對方被古河的耐性感動了,態度立即一變,恭恭敬敬地把錢付給了他。之后,古河每次都會很順利地從這位客戶那里催到款。
在這之前,古河經常因為催討不到款而自責:
“如果當初不與這些人打交道就好了。”
“如果趁他們手頭寬裕的時候催款,也許情況會好些。”
但是這些“如果”并不能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于是,在每次催款前,他都會仔細想一想如何與不同的客戶打交道,向眼前的客戶催款。這一次,他干脆使出了“苦肉計”,以此“感動”客戶。所以,下次見到古河來催款,客戶便會禮貌地奉上。
古河的這種認真、隨和又富有理性的工作精神,讓老板大為欣賞,沒過多久,他就被提升為經理。后來,他自己借了一部分錢,買下了一座被人遺棄的廢銅礦,開始自己創業。然而在他一開始進行開采時,就有人嘲笑他,視他為瘋子。但是,他很注重實干,對世人的嘲笑置之不理。就這樣,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卻不見銅的影子,而資金卻一天天在減少。但他一點兒都不氣餒,面對困境,他想到的不是“如果”,而是如何盡快找到銅。他的這種執著讓員工很感動。一晃,四年過去了,一天,一位員工沖到古河面前告訴他:“銅終于挖出來了。”此時的古河并沒有顯得多么激動,因為這早已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了。
先前,許多失敗的人,即使在失敗后還在后悔自己當初為什么沒有及早放棄,他們除了碰運氣、抱怨、懺悔之外,仿佛無計可施。但是古河卻不同,他只是想著如何去做,如何去成功。
所以,工作中一個人遇到難題、犯一些錯誤并不能說明什么,但讓人感到可恥的是他不會思考“如何”,而只知道用“如果”來詭辯。與之相反的是,成功者往往會通過思考“如何”來掌控局面,化解難題。而對于普通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質“疑”。不要輕易相信你遇到的問題就是無法解決的。另外,要敢于對一些事物提出自己的合理質疑,不要受限于權威或習俗。
(2)勤“學”。知識是思維的動力。一般來說,學習愈勤奮,知識愈豐富,思維就愈敏捷,考慮問題的角度與方式越靈活。
(3)攻“難”。任何難纏的問題都是由一些小問題相互交織而成的。所以,攻克難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分解問題。另外,難題的攻克對于提升信心、積累經驗都是至關重要的。
(4)求“變”。看問題不要太死板,針對眼前的問題要學會靈活應對,如有些事情人們會認為是“死馬”,但若是換個方式思考,也許就會找到解決的辦法。
(5)務“本”。解決問題的目的不在于問題本身,而在于改變工作現狀,實現目標。
上一篇:圓通做事憑心計取勝
下一篇:多給人一份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