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矛盾,從心開始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經歷一些是是非非,有人在這些經歷中會變得越來越成熟,路會越走越寬,而有些人則會變得越來越狹隘,路越走越窄。畢竟與人發生矛盾或是爭執并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但是,這些事情往往最能考驗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方法與態度。
方圓做人一定會把事情做活、做巧;死板做人則一定會把事情做死、做絕。所以,在處理諸如與其他人的矛盾與爭執時,前者表現出來的學問與藝術更應該成為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1.消除誤會,有事好商量
有些糾紛是由于誤會造成的,因而只要說明緣由,就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一次,幾位負責計劃生育工作的辦事人員到一家民營藥店檢查計劃生育工作。因為對方不服檢查,雙方大吵大鬧了起來,引來了數百名圍觀的群眾。這時,一位計生干事站了出來,他對藥店老板說:“咱們有事好商量,吵鬧解決不了問題。檢查計劃生育工作,這是我們的例行工作,你把情況說清楚,配合我們開展工作。如果你有困難,只要不違反政策,我們都可以幫你解決。”藥店老板聽了,覺得自己誤解了鎮里辦事員的來意,頓時就消了氣,并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表示愿意配合工作,接受檢查,矛盾也就這樣解決了。
2.巧妙致歉,達成和解
有些矛盾或者糾紛的雙方都有調解的愿望,但一時由于面子問題,誰也不愿意先給對方臺階下。這時,不妨巧妙地致歉,從而引起另一方的感動,而又主動地向你致歉,最終大家都有臺階下。一次,一位年輕人與一位老大爺因為上車擁擠而發生了口角,先是老大爺無意中踩了年輕人的腳,年輕人隨口說了聲:“怎么沒長眼啊?”沒想到,老大爺聽到后非常生氣,他沖著年輕人叫罵起來,兩個人誰也不甘示弱。原本以為自己說幾句、消消氣,事情也就過去了,但是,由于大家都在氣頭上,所以誰也不甘主動示弱、做出讓步。后來,年輕人意識到,老是這樣叫罵下去也不是辦法,不如退一步,先給老大爺個臺階,說不定事情會就此打住。于是,他語氣一變,笑了笑說:“好了,好了,咱們吵了一路,都讓人看笑話了。這樣吧,在這件事情上,我做錯了什么,我向你表示道歉。但是,從現在起,你也不應該再叫罵了。”
老人也不愿意老是與對方糾纏下去,見對方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于是也笑了笑說:“年輕人,你這話說得中聽,你說這么多人坐車誰沒有個被磕碰著的。既然你把話說到這份上了,我也應該向你表示道歉,不該跟你發那么大火……”說著說著,兩個湊到了一塊兒,聊得越來越投機,末了,還不忘做個忘年交。
俗話說,不打不相識,一頓架吵成了朋友,道理也在于此。與人發生了矛盾并不意味著要長久敵對下去,也不一定意味著事情只能朝壞的方向發展。只要你有心計,為人處世懂得方圓之術,那你就完全可以“因禍得福”。
3.找尋平衡,各打五十大板
有些糾紛由于原因復雜,或者由來已久,所以,在處理這類糾紛時,一定要了解具體情況,辯證地闡明事理,使雙方都產生認同感,達成共識。有一個村與一家公司發生了土地權屬糾紛,幾年都未解決,原因在于誰也不肯主動讓步。最后,他們請來了一位調解人。這位調解人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解決土地糾紛問題,我們要秉著十六字原則,即尊重歷史、面對現實、互諒互讓、協商解決。土地由公司劃了紅線,并且早已砌了圍墻,歸公司使用,盡管公司未予補償,又未拿到土地使用證,但村民要識大體、顧大局,支持企業發展,這樣,才能搞活村里的經濟。但是,公司未使用也未征用的土地,歸村民所有。沒有劃紅線,但一直由企業使用的土地,仍然歸公司使用;借用的用于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土地,如果企業改變了用途的,地方可以收回,也可以共同開發利用。”
結果雙方都接受了這種調解,并很快達成了協議。懸而未決的土地權屬糾紛問題終于解決了。這個故事給我們解決與他人的矛盾提供了一條思路,即在問題無法得到解決的時候,可以找平衡的做法,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不偏不向。
4.精巧表心,幽默化干戈
有一對中年夫婦,婚后近十年雙方關系一直都不錯。但最近在社交應酬問題上,兩人發生了矛盾,誰也說服不了誰。兩人由爭吵到打罵,最后到提出分手。在領導和親朋好友的關心、勸導和說服下,兩人終于心平氣和地坐下來相互“交心”,但誰也不愿公開“認錯”,男方終于先開了口,說:“我們是在斗爭中求團結、求生存、求發展。今天,能進入這樣一個和平民主、共同協商的新階段,是我們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它來之不易啊!”可謂言簡意賅、語短情長。女方也就勢接過話頭說:“是啊!正因為它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這個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夫妻兩人就是在這種妙趣橫生的對話中彼此交了心,化解了矛盾,言歸于好。
所以,化解矛盾與爭執的關鍵不是讓人口服,而是心服,這取決于你表現出來的做事藝術。任何時候,只要找對方法,掌握好時機,再大的矛盾也可以輕易化解。
上一篇:化解尷尬,有容乃大
下一篇:吃虧不是最要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