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育是孩子獨立的前提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是前提,技能是關鍵。孩子的技能學習最初來自于教育,不能說受過教育的人獨立能力就絕對好,但從大概率上來說,一個人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范圍越廣,他走向社會后的獨立能力就越強。教育不僅給了孩子謀生的知識和技能,更給了孩子眼界、見識和熏陶。
林徽因比張幼儀和陸小曼更獨立,是因為她接受的教育程度要比她們高很多。5歲時,林徽因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啟蒙。8歲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后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4月隨父游歷歐洲,受到西方建筑學的影響。后接觸到新詩,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全英文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1924年9月,林徽因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建筑學。從美術學院畢業后,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
從林徽因的受教經歷可以看出,她接受的教育既深又廣。啟蒙、小學、中學、大學,非常系統,縱深發展;從東方教育到西方教育,從文化、科學到藝術,范圍非常廣。這樣扎實的教育給了林徽因三樣東西:謀生的技能,精神上的獨立,眼光和見識。除此之外,林徽因的父親重視女兒,愛護女兒,給她傳遞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如此良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長大的林徽因成年后必定獨立。
相對來說,張幼儀和陸小曼接受的教育程度就要遜色很多。
12歲時,張幼儀到“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本妥x,但三年后,她就被哥哥接回家去嫁人了。雖然只在這里就讀了三年,但該校重視女子教育,是一種新式教育,這使她從小接受到的糟糕的傳統家庭教育思想受到了沖擊——父親從小教育她“女人是沒有用的”,對她也極為漠視。
而陸小曼曾就讀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北京圣心學堂。后父親為她聘請英國女教師學習英文,后又拜劉海粟學習畫畫。陸小曼的英文非常好,也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她的身份也一度有作家、翻譯家、畫家。但陸小曼接受的基本是中國的傳統教育,且她的家庭教育也是較為不當的。她的父親從小溺愛她,在物質上過度滿足她,使她養成了過度渴望物質、精神上也不獨立的性格。
從這兩位的受教經歷可以看出,她們所受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遠不如林徽因,且她們都有較糟糕的家庭教育。所以,張幼儀成長為一個自卑、依賴男人、被傳統思想捆綁、精神上嚴重不獨立的女人。而陸小曼成長為一個雖有才情但甘愿為物質墮落,精神上也不獨立的女人。
因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導致這三位女子在后來的人生選擇、獨立能力、獨立精神及內心強大上有很大的不同,也導致了她們的人生或順境或逆境。值得注意的是,張幼儀在她的前半生是不獨立的,但在后半生開始走向獨立,除了跟人在逆境中的求生意識有關,也跟她小時候接受過三年先進的新式女子教育有關。那三年女子教育在她心中種下了獨立的種子,只是沒有人為它澆水施肥,而人生的困境激發了這顆種子成長的欲望,使她最終成長為一位獨立的女性。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有多大。良好的教育使人走向獨立,擁有選擇的能力且人生較為順遂。而受教育較少或糟糕的教育則會讓人失去獨立的意識和能力,人生也可能較為波折。所以,給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
學校教育當然是教育的主體,但人一生的強大只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要豐富一個人的知識和意識結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都必不可少。
1.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父母們最重視的,大部分的父母都會盡自己所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學校教育。雖然學歷教育并不完全決定孩子獨立與否,強大與否,一生成功或順利與否,但是從概率上來講,這還是一條大部分孩子拓展命運的最為公平的渠道。所以,良好的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父母為孩子提供的學校教育不要過于狹窄,不能僅僅為了考學只限于學習書本知識或文化科技知識,還要學習一些藝術知識和技能,讓孩子的知識面寬泛起來。如果可以的話,東西方的教育都接觸一下,這樣孩子的思想體系不會過于單一,那么成人以后她的人生選擇是多樣的,不會掉入窠臼困住自己。
2.家庭教育
相比較起來,家庭教育的重視度不如學校教育,有一部分父母還是認為家庭教育就是為孩子提供吃穿,然后教育孩子不要學壞就可以了,這是遠遠不夠的。其實家庭教育也很寬泛,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三觀。假如林徽因的父親從小也告訴她“女人是沒什么用的”,那么恐怕她也會成長為像張幼儀那樣的女子。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對她的女兒說:“你讀個本科就行了,研究生、博士就不要讀了,否則將來嫁不出去?!边@固然符合婚戀市場的一部分現實,但這樣的觀念卻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愛情觀的雛形都來自父母,如果不能為孩子傳遞正確、符合時代甚至領先于時代的三觀,那么必然對孩子的獨立性有所影響。
第二,教育方式。漠視孩子教育出自卑的孩子,溺愛孩子教育出不獨立的孩子,父母的不當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正確的教育方式也是必需的。
第三,家庭氛圍。父母是不是還在啃老,是不是還是“媽寶男”或“媽寶女”,是愛學習還是天天玩樂,父母的獨立性也會影響孩子。因此,做個獨立的父母,讓孩子受到良好的獨立性熏陶也很重要。
如果父母能在這三方面給孩子正確的教育,那么孩子即使沒有受到較好的學校教育,依然可以精神獨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學校教育,甚至比學校教育更能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走向。因為學校教育給孩子更多的是知識,而家庭教育給孩子更多的是認知。
3.社會教育
良好的教育并不僅僅限于學校和家庭,還來自社會。林徽因隨父親游歷歐洲時,她的房東是一位女建筑師,因此她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志向。父親的很多朋友是詩人,因此她對新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便是社會教育。學校和家庭的空間是有限的,但社會空間卻是無限的,在社會上,孩子能接受到非常多的社會教育。因此,父母要帶孩子走出去,可以把孩子帶到自己的社交圈,也可以帶孩子到自己圈子以外的社會環境中,旅行的途中,運動的場所,看電影的地方等,都可以讓孩子接受社會教育。但要注意,社會環境良莠不齊,父母要替孩子做好甄別,要讓孩子接受好的社會教育。
4.自我教育
孩子在接受了教育以后,自己要有所思考,要去消化,要把它變成有利于自己生命生長的養分,這就是自我教育。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所有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而獨立的能力首先來自于獨立的思考能力。人與人的最大區別不在于所受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不同,而在于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同,自我教育能力強可以彌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到了一定的人生節點就停止了,而自我教育卻可以延續一輩子。孩子若從小養成好的自我教育習慣,擁有好的領悟能力,那么一生都會處于學習和成長階段,獨立意識和能力自然也會一直增強。
良好的教育是孩子獨立的前提,這一點父母都能意識到,但對它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卻不夠。老師、父母、親人、朋友,甚至社會上的陌生人都可以為孩子帶來良好的教育,我們要為孩子提供接觸這樣的環境和人的機會,讓孩子從各個方面、各個渠道去接受教育,學習獨立,從而變得強大。
上一篇:能夠掌控內心的孩子才能掌控外部世界
下一篇:要想收獲,就要先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