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掃墓
本應4月11日去掃墓的,今天才去,因為在正日子的時候,我還在波士頓附近的瓦爾登湖。
僅比常年晚了10天,佛山陵園的桃花就都敗了,往年每次來時,路兩邊的桃花都正在盛開,而今粉白的桃花已盡皆飄落,蕩然無存,好像在責備我的晚到。
從去年(2014年)開始,通向高山頂上鐫刻著“王小波之墓”的那塊巨石的小路已經被我們修成了一條石板路,過去需要手腳并用才能走到跟前,現在可以拾階而上了。我們擺上了花,在墓前待了一會兒。
轉眼之間,已經18年過去了,小波,你在那個世界過得可好?聽說在天堂里,人不用吃飯,只是終日游蕩,無所事事,優哉游哉,跟我目前的生活也差不太多。這些年,我一直在認真修煉,而修煉的目標之一就是“一生死”,即漸漸抹掉生與死之間的界限,將二者合二為一,至少要修煉到界限模糊的境地。仔細想想,從宏觀的角度,也就是從宇宙的角度,人這個渺小的生物體在世間只不過存在短短的一瞬而已,很快一切就會灰飛煙滅,像山下那些前幾日還迎風怒放的花朵,凄然飄落,無影無蹤。
最近讀到艾倫·萊特曼的小說《G先生:關于宇宙創造的小說》,他這本小說寫的是有關宇宙的起源以及生命意義等我最關注的問題,其中談到人死之后,血肉化作分子,黏在很多有機物和無機物身上,黏在幾百萬個人的身上,重新成為生命體,可惜那已經不是他了,他的靈魂也永遠地消失了。萊特曼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唯一一位雙科教授,他教物理和寫作,他用小說形式闡述物理學的原理。在他家附近的一間咖啡館,我們做了一次長達一個半小時的交談,我特意驗證了一下雙方的觀點:神不存在;靈魂在人死后不復存在;沒有輪回轉世……在大多數我最關注的問題上,我們的觀點完全一致。在小波墓前,我再次想起了這次長談,想起了關于靈魂和生命意義的討論。
我馬上就要回去威海常住了。當年我們一起登劉公島一起在海邊望海的往事還歷歷在目,而今已是物是人非,陰陽兩隔。我已經完全冷靜下來了,而且越來越冷靜,我正在努力爭取達到“一生死”的境界。
上一篇:躲避喧鬧
下一篇:采蜜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