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主動加班,沒有老板不喜歡?
據相關調查數據表明,在對北京、武漢、西安三地900多位上班族的調查中,發現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每天都在加班,甚至包括節假日等公休的時間。其中,多達55.3%的人士稱每天工作8~11個小時,深感精神壓力較大。一種有關加班的庸俗經濟學說法認為:加班有助于體現員工勤勞努力的工作態度,在比他人多付出的這段時間內,實際上有效地減輕了日后的工作壓力,也可以掙得更多的加班費用。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上級都喜歡“愛加班”的下屬。他們認為具有真正工作能力的職員,是不能單憑工作時間的長短來衡量的,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他的工作效率,就是爭取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預期目標。
當然,面對企業中的加班行為,你應該先問一問自己,持續加班是否是一個創業企業所必須的工作方式,還是某些階段所必須具有的爆發力。同時,更需要看清楚,加班是因為員工必須通過這個方式來完成已經約定的工作量,還是為了在領導面前獲得印象分而實行的苦肉計?你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加班也是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的。如果一個人原本無心加班,身體卻只是在那里充數,這樣的行為不僅是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以后還會因為持續加班給領導以及員工帶來的負面情緒支付一定的代價。
下面簡單分析一下常見的幾種加班類型,供大家參考。
主動要求加班
通常情況下,這類員工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并且甘心愿意為了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多付出、多奉獻。這種加班的行為屬于積極加班,是最少見的加班族。大多是一些小白領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時間加班。因為她們很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會采用這樣自動自覺的方式進行工作上的鍛煉學習。
調查中,從事IT行業的李小姐就是上述這類情況。由于IT行業的競爭比較激烈,從業時間僅3年的李小姐希望能夠盡快學到一些實用的技能,這樣在工作上也能盡早獨當一面,所以她自愿把下班的休息時間用來學習,以充實自己的業務知識。
愿意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工作當中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不要忘記事業與生活的平衡。主動加班在某一個非凡的階段與時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例如:在剛調換的單位或者部門,面臨考核與挑戰等。但是,如果長年累月都是如此,那就有必要問一下自己:這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中,應該講求張弛有度,長期透支不但不能給自己帶來超值的回報,有時還會帶來工作效率低下的副作用。
只為博得上級的好感
在職場上,一些人加班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而是在進行一場名為“加班秀”的表演,用來表示自己對工作的鞠躬盡瘁。
通常,這種人大多會在下班前就會及時通知大家:“今天我預備加班了!”第二天也一定會做出一副非常倦怠的樣子,對著你說:“唉……昨天又干到了10點多!”并且一定會選擇一個老板也在場的場合,來發表他的這番言論。然而,事實真的如他們所講的那樣嗎?當然不一定!這些人也許是在打游戲、聊天或者是在煲電話粥。他們加班,不過是為了在打卡機上留下晚歸的證實而已。他們認為,加班就意味著愛公司如家,是一種對工作認真負責的表現,老板與上級也會因此對加班的人青睞有加。
如果你以為上級是傻瓜,那就繼續這樣秀下去吧!要知道,一個精明的老板絕對不會分不清楚苦干與實干的區別,尤其是那些打拼出天下的老板更明白:虛假浮夸的作風絕對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來源于辛勤的工作與不懈的努力。而這些“加班秀”的危險在于,如果老板認同了這種浮夸的工作作風,那么公司本身的前景比較令人擔憂。要知道,只有實力才是企業最大的競爭力。
由于工作的拖沓所致
在日常的工作中,總會遇見這么一種人,整天都是忙忙叨叨的,也不知他每天都在忙些什么。一大早交給他的任務,下午五點還沒有做完,都快到下班的時間了,他卻只會對著一桌子的文件發愁,直到其他的同事一個一個全都離開了公司,他還一個人在電腦前面忙活個不停。
這類員工對工作非常認真,就是他們的辦事效率比較低。別人一刻鐘就能完成的工作,他們往往耗費了兩個小時也不見得可以完成。
你若是這樣的員工,就應該給自己敲響警鐘了。現在的競爭非常激烈,沒有哪個老板愿意雇傭一個辦事效率低下的笨人。你的忙亂可能是因為對工作流程不太熟悉,也可能是因為自身的專業知識不夠扎實。假如你懂得勤能補拙,盡快改變自己的做事方式,那么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如果你甘愿做一只把頭埋進沙子里的鴕鳥,別人都已經對你有所不滿了,你卻依然還是置若罔聞,那么就要小心了,公司下一次的裁員,第一個被炒掉的很可能就是你!雖然你天天加班,其實老板很清楚,是你的工作效率太低所致。
不能分清工作的輕重
一些員工由于事前計劃不周,往往在急需某一項工作時,才忽然發現自己的這項工作還沒有完成,于是只好加班趕工。
通常,這類員工與工作拖沓型的員工不同,他們的做事風格并不是拖拖拉拉,而是風風火火,但有時就是因為他們太過風風火火了,所以交給他們的任何一件工作,都會被同等的對待。所以,常常是上一件工作還沒有做好,又馬上投入到下一件工作當中。這類員工總希望在最快的時間內將所有的工作全部做完,并沒有按輕重緩急將工作進行排列。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等到真正急需的時候,才發現很多工作只做了一半。無奈之下,只能加班趕工,將這些工作繼續處理完畢。
如果你是這樣的員工,那么應該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上級交給你的所有的任務,全部都是有時間表的,他不會要求你同時將所有的工作都交還給他。既然是這樣的話,那么你就需要給自己所接到的任務排一個座次。有的工作是急件,有的則是加急,有的今天就要完成,有的周末才需要交付,有的甚至是月底才要。另外,你還應盡量少接或者是不接那些不是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如果是在自己職責范圍以內,能委托他人完成的工作最好能交由他人來完成。
抱著從眾的心理“隨大流”
據說在日本的一些企業很容易出現這種“隨大流”的加班現象,所有的工作人員都不在下班時間離開公司。由于自己的上級、同事都沒有離開公司,所以自己就不敢輕易離開。在職場中,大部分的白領都有這種從眾心理。
這些人心里想的都一樣:只要有人先離開,我就跟著離開。那么,為何不大膽地嘗試看看?常規總是需要有人去打破的。公司既然制定了下班的時間,你就有權在下班以后離開公司,否則制度就變成了一紙空文。只要你能夠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你就有權得到屬于自己的休息時間。
對于任何一家可持續性的人才密集型的企業來說,對員工的高要求應該與長遠的利益補償機制有機聯系在一起。不然,除了創始人因為受到巨大的熱情與壓力的驅使,對大勞動強度的耐受性會比較好以外,即便是創業團隊中的核心人員,在長期付出卻不見回報的情況下,也很難有巨大的動力將自己的時間作為冒險的成本。更何況那些沒有股份的員工,他們為什么要付出自己的休息時間呢?如果上級根本就不關心員工的人生大事,那么員工又為什么要為領導的人生大事付出所有呢?雇傭雙方的互動與關心,是一個和諧團隊所必須具備的前提。
當然,如果是那些沒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員工,應該馬上請他走人。不過,作為領導一方,也要試著分析一下自己的局限性。職場中,很多上級喜歡員工陪著自己一起加班,這無可厚非,適應這種工作風格的人也自然會留下來。但是,身為領導,你必須清楚一點,自己不需要家庭生活,并不意味著別人也不需要。如果領導一直使用類似的標準,恐怕挑選人才也會受到相應的限制。
所以,學會保持理性、中立、換位思考、善于溝通、防患未然、不犯相同的錯誤,都是職場人士需要學習的必修課。如果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將這些內容仔細琢磨清楚,就不會再在此類事情上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情感。
上一篇:職場-名片代表個人和公司形象
下一篇:職場-和下屬不能走得太近